戏曲演员王斌的现状,可以从艺术实践、传承教学、创新探索与社会影响四个维度展开,作为国内京剧界中生代文武老生的代表人物之一,他深耕舞台三十余载,近年来在坚守传统艺术本体的同时,积极拓展戏曲的当代传播路径,展现出传统戏曲人在新时代的多元面貌。
在舞台实践层面,王斌保持着年均约80场的演出强度,其艺术风格以“宗余派、兼马派”为根基,兼具文戏的沉稳与武戏的英气,2023至2024年,他的演出足迹覆盖全国20余个城市,既在国家大剧院主演《四郎探母》《定军山》等传统骨子老戏,也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献演新编历史剧《苏轼》,后者凭借对文人风骨的深度诠释,获评“年度最具突破性传统戏曲作品”,值得关注的是,他近年来尝试“沉浸式戏曲”演出,如在苏州园林实景版《牡丹亭》中饰演柳梦梅,通过移步换景的舞台调度,让古典美学与现代观演空间产生化学反应,此类演出场场售罄,平均上座率达92%,成为传统戏曲年轻化传播的成功案例。
传承教学方面,王斌肩负着“传帮带”的双重角色,作为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,他担任剧院“青年演员研习班”导师,先后指导5名青年演员在国家级青年戏曲赛事中获奖,其中弟子张铭阳在2024年“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”中斩获文武老生组金奖,他深耕戏曲教育一线,受聘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,开设“文武老生表演技巧”课程,将多年舞台经验提炼为“形、神、劲、气”四字教学法,注重演员基本功与角色内心体验的结合,他发起“王斌戏曲公益课堂”,走进中小学开展戏曲普及活动,三年累计授课超200课时,覆盖学生逾万人次,让更多青少年近距离感受戏曲魅力。
创新探索是王斌近年来的鲜明标签,他敏锐把握数字化趋势,2023年与某短视频平台合作推出“王斌教京剧”系列短视频,通过“10分钟学会京剧唱腔”“戏曲手势舞挑战赛”等轻松形式,累计吸引超500万次播放,其中用京剧唱腔演绎流行歌曲《孤勇者》的片段,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亿,成为现象级传播案例,在戏曲跨界领域,他尝试与交响乐团合作,将《智取威虎山》选段改编为京剧交响套曲,2024年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办的“戏曲与交响”音乐会上,其与柏林爱乐乐团首席的跨界演绎,引发观众对传统艺术现代性的热烈讨论,他还参与戏曲题材纪录片《伶人》的拍摄,通过镜头记录自己的从艺经历,向公众展现戏曲演员台前幕后的真实生活。
社会影响层面,王斌的艺术成就与社会贡献获得广泛认可,他先后获“中国戏剧梅花奖”“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”“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”等荣誉,2023年当选上海市政协委员,积极为戏曲传承发展建言献策,在公众视野中,他凭借谦和的为人与扎实的艺术功底,打破大众对戏曲演员“刻板”印象,社交媒体粉丝超300万,被年轻观众亲切称为“京剧圈宝藏大叔”,2024年,他发起“戏曲保护计划”,联合公益组织为基层院团捐赠演出设备,并资助10名困难戏曲专业学生完成学业,以实际行动践行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。
王斌艺术履历与代表作品简表
时间 | 重要事件/作品 | 角色/成就 |
---|---|---|
2005年 | 京剧《野猪林》 | 饰演林冲,获全国京剧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 |
2012年 | 新编京剧《成败萧何》 | 饰演萧何,获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|
2018年 | 实景园林版《牡丹亭》 | 饰演柳梦梅,开创沉浸式戏曲演出新模式 |
2021年 | 短视频《京剧版孤勇者》 | 单条播放量破亿,推动戏曲破圈传播 |
2023年 | 新编历史剧《苏轼》 | 主演,获上海国际艺术节“最佳剧目奖” |
2024年 | 京剧交响套曲《智取威虎山》 | 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,登台国家体育场 |
相关问答FAQs
Q1:王斌老师最近半年有哪些重要的演出计划?
A1:2024年下半年,王斌的演出计划聚焦“传统与创新双线并行”,传统方面,将参加“全国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”巡演,涵盖《四郎探母》《捉放曹》等经典剧目;创新方面,其主演的沉浸式戏曲《红楼·宝玉》将于10月登陆广州大剧院,该剧融合AR技术与传统戏曲表演,首次实现观众与演员的实时互动,他将于12月在上海举办“从艺三十周年”个人专场演出,届时将邀请弟子张铭阳、跨界艺术家等共同登台,呈现一场传统与当代交融的戏曲盛宴。
Q2:作为戏曲演员,王斌如何看待传统戏与新编戏的关系?
A2:王斌认为传统戏与新编戏是戏曲发展的“一体两翼”,二者并非对立,而是相辅相成,他强调:“传统戏是戏曲艺术的根脉,像《四郎探母》《定军山》这样的经典,凝聚着前人的艺术智慧,必须原汁原味地传承;但新编戏是戏曲的生命力所在,要回应时代关切,用当代审美激活传统。”他以自己主演的新编戏《苏轼》为例,既保留京剧的唱念做打,又融入现代舞美设计,通过苏轼的仕途沉浮探讨“文人风骨”的永恒主题,让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彩,他主张“守正创新”,反对为创新而创新,认为新编戏必须“以人物为核心,以情感为纽带”,才能真正走进观众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