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京剧演员李月山访谈,他如何坚守京剧初心,传承艺术精髓?

(访谈场景:李月山先生在后台卸妆,镜子里映着他略显疲惫却眼神清亮的面容,桌上的茶杯冒着热气,身旁的戏服折痕里藏着三十年的舞台光阴)

京剧演员李月山访谈

记者:李老师,您好!从艺三十多年,您塑造过多少个京剧角色?有没有哪个角色让您觉得“自己就是他”?

李月山:(笑)数不清啦!从《四郎探母》的杨四郎到《赵氏孤儿》的程婴,从《空城计》的诸葛亮到《野猪林》的林冲,每个角色都像自己的孩子,要说“我就是他”,还得是《定军山》里的黄忠,那年我38岁,演这出戏时总觉得自己“火候”不够,直到有天去公园看老大爷打太极,一个云手打完,眼神里的沉稳和劲道突然让我通了——黄忠不是老迈,是“老当益壮”,是“宝刀未老”!那次演完,后台师弟说:“您今天的眼神,像把刀在鞘里晃,观众都跟着您提气。”

记者:京剧讲究“唱念做打”,您觉得哪个最难练?有没有过“想放弃”的时刻?

李月山:(拿起茶杯抿了一口)最难的是“念”,唱腔有调门可依,身段有程式可循,但“念白”得把人物的心气、骨子里的劲儿念出来,我师父当年教《乌龙院》的宋江,让我对着井台练“公明啊——”这句,念了三个月,嗓子哑了无数次,师父总说:“念白不是说话,是‘说心’,得让观众每个字都听进耳朵里,再钻进心里。”(停顿一下)想放弃倒没有,但“怀疑自己”有过,25岁那年演《野猪林》,林冲发配那场“长亭”戏,我总觉得情绪不到位,躲在道具箱后哭了半小时,觉得对不起这个角色,后来是师姐给我递了块热毛巾,说:“山子,别跟戏较劲,跟人物交心。”那天晚上,我把林冲的冤屈、不甘、对林娘的牵挂,都揉进了每一句唱里,演完满堂彩,但我知道,那不是“技巧”,是“真信了”。

记者: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京剧“老气”,您怎么看?您有没有尝试用新方式让京剧“活”起来?

京剧演员李月山访谈

李月山:(眼神亮起来)京剧怎么会老?它有三百年的历史,每一道脸谱、每一句唱腔,都是老祖宗的智慧,年轻人觉得“老气”,可能是我们没把“美”讲清楚,去年我们团队做了《京剧里的“职场密码”》短视频,把《打龙袍》里的太后比作“职场老手”,把《三岔口》的“摸黑打斗”拆解成“极限生存”,播放量破了500万,有00后留言:“原来京剧这么酷!”还有,我们给《天女散花》加了全息投影,仙女下台时,纱幔里飘出的花瓣真的落在观众席,有个小姑娘抓着花瓣跑回家,说要“把京剧的美贴在墙上”。(笑着摇头)创新不是改戏,是“搭桥”——用年轻人听得懂的话,讲京剧里永远动人的东西:忠义、善良、勇气。

记者:您收徒弟时最看重什么?对想学京剧的年轻人,有什么建议?

李月山:(认真)先看“心”,再看“功”,心不诚,学不了京剧;功不深,立不住角色,我有个徒弟,家里反对他学戏,偷偷来北京学戏,白天在剧场搬道具,晚上吊嗓子,手指磨出血泡就用胶布缠着练水袖,我问他:“苦不苦?”他说:“李老师,我怕我以后演不出您教的程婴,对不起‘忠义’俩字。”(点头)这孩子现在是国家一级演员了,建议就是:别怕“慢”,京剧的“慢”是功夫,就像《贵妃醉酒》的卧鱼,得先练十年压腿,才能让观众看到“醉”里的美,年轻人喜欢快,但京剧的好,都在“慢”里藏着。

(助理递来戏装,李月山起身整理衣领,镜子里的人突然挺直了腰板,像一棵扎根深的老松)

记者:每次上台前,您都会做什么准备?

京剧演员李月山访谈

李月山:(轻抚戏服上的蟒纹)不说话,就坐着,摸摸这衣服,它比我老,比我有故事,19岁第一次穿它,手都在抖;现在穿它,就像披上铠甲,上台前我会想:“我是黄忠,是林冲,是程婴,我得替他们把想说的话,唱给观众听。”

(访谈结束时,李月山先生的背影消失在舞台的追光里,锣鼓声隐约传来,像一声声不灭的传承)

李月山代表剧目及艺术特色

剧目 角色 艺术特色 观众评价
《定军山》 黄忠 融合太极“云手”于身段,唱腔苍劲中带“俏”,突出“老将出马”的豪迈与沉稳 “一招一式都是戏,眼神能杀人”
《赵氏孤儿》 程婴 念白如“泣血”,通过颤抖的手指与顿挫的节奏,演绎“舍子救孤”的悲壮与隐忍 “看哭了,程婴的每根白发都在说话”
《野猪林》 林冲 “长亭”戏中,用眼神从“愤懑”到“绝望”再到“坚定”,配合水袖的“翻卷”表现内心风暴 “把林冲的骨头都演出来了”

李月山艺术成就概览

时间 事件 意义
1995年 获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金奖 奠定“奚派新秀”地位,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老生金奖得主
2010年 主演新编京剧《丝路花雨》 将敦煌舞姿融入京剧,开创“历史题材+现代舞美”新模式,巡演20国
2020年 成立“月山京剧工作室” 培养青年演员50余人,开展“京剧进校园”活动200余场,覆盖学生10万人次

FAQs

Q1:李月山老师,您觉得京剧在当代如何吸引年轻观众?
A1:核心是“拆掉门槛”,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京剧,是不了解它的“美”,我们可以用短视频讲“脸谱的颜色密码”(红忠、黑直、奸诈白),用沉浸式体验让他们试穿戏服、勾脸谱;也可以把京剧元素融入流行音乐,青花瓷》的副歌加一句西皮流水,最重要的是,别把京剧“供起来”,让它走进年轻人的生活——比如商场里来段“快闪”,咖啡店用京剧脸谱做杯套,让京剧成为“看得见、摸得着、玩得转”的文化。

Q2:您对想学京剧的年轻人有什么具体建议?
A2:先“听进去”,再“练出来”,多听经典流派,比如马派、谭派、奚派,找到自己喜欢的“味儿”;然后练基本功——压腿、吊嗓子、练眼神,每天至少3小时,别怕“枯燥”,京剧的“韵味”都在基本功里,多看戏!不是光看热闹,看演员怎么用眼神说话,怎么用水袖表达情绪,学京剧不是“学技术”,是“学做人”——戏里的人教会你忠义、善良,戏外的生活教会你坚持、敬畏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