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豫剧李树建老师是中国当代豫剧界的标志性人物,被誉为“豫剧常派杰出传人”“河南豫剧领军人物”,其以深厚的艺术造诣、执着的文化传承和不懈的创新精神,为豫剧艺术的发展与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,他1957年出生于河南汝州,自幼痴迷豫剧,12岁考入洛阳戏曲学校,师从豫剧名家孙炳新、王遂朝等,后拜豫剧大师常香玉为师,深得常派艺术精髓,逐渐形成了苍劲悲怆、醇厚深沉的“树建腔”,成为豫剧老生行当的标杆人物。
在艺术生涯中,李树建始终扎根传统、锐意创新,从早期在洛阳豫剧团的磨砺,到后来担任河南豫剧院院长、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,他不仅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经典形象,更以“一棵菜”精神推动豫剧艺术的整体发展,他的表演讲究“以情带声,声情并茂”,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现代英雄,都能赋予角色灵魂与温度,让观众在程式化的戏曲中感受到真实的人性张力,例如在《鞭打芦花》中,他饰演的父亲闵损冬衣芦花、孝母心碎的情节,通过颤抖的唱腔和含泪的眼神,将封建伦理下的父子深情演绎得催人泪下;而在现代戏《焦裕禄》中,他则以质朴的表演和接地气的唱腔,再现了县委书记“心中装着全体人民,唯独没有他自己”的公仆情怀,让豫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李树建的代表剧目丰富多元,既有传承常派经典的《花木兰》《穆桂英挂帅》,也有原创历史剧《程婴救孤》《清风亭》,还有反映时代精神的现代戏《焦裕禄》《重渡沟》,这些剧目不仅屡获国家级大奖,更成为豫剧舞台上的“常演常新”之作。《程婴救孤》更是创造了豫剧史上的“现象级传播”:自2001年首演以来,该剧已演出超千场,足迹遍布全国30多个省份及海外十多个国家,被改编为京剧、越剧、黄梅戏等多个剧种,还拍摄成了电影,荣获中宣部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、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等荣誉,成为豫剧“走出去”的成功范例,他在剧中饰演的程婴,以“舍子救孤”的悲壮情怀和“忍辱负重”的坚韧品格,通过“跪雪”“托孤”等经典唱段,将一个义士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,其唱腔时而高亢如裂帛,时而低回如诉泣,被誉为“豫剧声腔的典范”。
为了更清晰地展现李树建的艺术成就,以下列举其部分代表剧目及核心贡献:
剧目类型 | 代表作品 | 饰演角色 | 艺术成就与社会影响 |
---|---|---|---|
传统经典 | 《花木兰》《穆桂英挂帅》 | 花父、佘太君 | 传承常派艺术精髓,展现豫剧传统唱腔与表演程式的魅力,成为青年演员学习的范本 |
历史剧 | 《程婴救孤》《清风亭》 | 程婴、张元秀 | 创新历史题材表达,以“人性光辉”引发观众共鸣,《程婴救孤》实现“千场演出”与“跨文化传播”,获国家级多项大奖 |
现代戏 | 《焦裕禄》《重渡沟》 | 焦裕禄、马海明 | 推动豫剧与时代同频,用戏曲语言讲述中国故事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引发社会广泛热议 |
在传承与创新方面,李树建始终秉持“守正创新”的理念,他深耕传统,带领团队挖掘整理濒临失传的豫剧老唱腔、老身段,通过“名师带徒”“戏曲进校园”等活动,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,如杨红霞、陈淑敏等,为豫剧艺术储备了人才力量;他大胆探索,尝试将现代舞台技术、交响乐伴奏融入豫剧表演,让传统艺术在保留“根与魂”的同时,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,例如在《重渡沟》中,他运用多媒体舞台展现豫西山区风貌,用轻快的唱腔和幽默的对白,将脱贫攻坚的时代主题演绎得生动鲜活,让年轻观众感受到豫剧的“时尚感”。
李树建还积极投身豫剧的普及与推广,他发起“豫剧公益大讲堂”,深入基层、社区、学校免费演出,让更多普通民众接触并爱上豫剧;他推动“豫剧进校园”活动,编写适合青少年的戏曲教材,通过体验式教学培养年轻观众的戏曲素养;他利用新媒体平台,开设“树建说戏”短视频账号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豫剧知识,单条视频播放量超千万,让豫剧艺术在“云端”焕发新生,这些举措不仅拓宽了豫剧的受众群体,更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新时代找到了传播的“新路径”。
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代表性传承人,李树建先后获得“中国戏剧梅花奖”(二度梅)、“文华表演奖”“中国金唱片奖”“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”等荣誉,但他始终保持着“戏比天大,艺无止境”的初心,他曾说:“豫剧是咱河南人的根,只要我还能唱,就要为豫剧唱到最后一刻。”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,不仅感染着身边的同行,更激励着无数戏曲爱好者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。
相关问答FAQs
问:李树建老师的表演艺术有哪些独特之处?为什么能打动不同年龄层的观众?
答:李树建的表演艺术独特之处在于“情、韵、形”的高度统一,在“情”上,他注重挖掘角色内心世界,无论是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还是现代英雄的家国情怀,都能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引发观众共鸣,如《清风亭》中张元秀寻子时的绝望与悔恨,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;在“韵”上,他继承常派“刚健明亮、质朴深沉”的唱腔特点,并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形成“树建腔”,唱腔既有豫剧的“高亢激越”,又有“委婉细腻”,如《程婴救孤》中“十六年”唱段,将程婴的隐忍与悲愤演绎得荡气回肠;在“形”上,他身段规范、表情传神,举手投足间尽显人物性格,如《鞭打芦花》中“跪雪”一折,通过颤抖的身躯和含泪的眼神,将父亲的愧疚与心疼刻画得淋漓尽致,这种“以情动人、以艺服人”的表演风格,既能让老戏迷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韵味,又能让年轻观众体会到戏曲艺术的情感张力,因此跨越了年龄和地域的界限,成为雅俗共赏的“人民艺术家”。
问:作为豫剧非遗传承人,李树建在推动豫剧年轻化传播方面做了哪些努力?效果如何?
答:李树建在推动豫剧年轻化传播方面,从内容创新、形式革新、渠道拓展三方面入手,取得了显著效果,在内容上,他倡导“传统戏现代化、现代戏戏曲化”,创作了《焦裕禄》《重渡沟》等贴近时代、贴近生活的现代戏,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和故事讲述中国精神,如《重渡沟》中“老乡们跟我走”的唱段,旋律轻快、歌词朴实,成为年轻人传唱的“戏曲流行曲”;在形式上,他尝试将豫剧与流行音乐、街舞、动漫等元素融合,如与歌手合唱改编版《花木兰》,推出豫剧动画短片《程婴救孤之孤儿救孤》,让传统艺术以“潮”姿态亮相;在渠道上,他拥抱新媒体,在抖音、B站等平台开设账号,通过“戏曲小课堂”“经典片段赏析”等内容,吸引超百万年轻粉丝,00后学唱豫剧”话题登上热搜,带动更多青少年关注戏曲,这些举措让豫剧从“剧场”走向“云端”,从“老一辈的爱好”变成“年轻人的新宠”,据统计,近年来河南豫剧院青年演员报考人数增长300%,中小学戏曲社团数量翻番,豫剧正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的文化“新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