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代中国戏曲界,70岁的艺术家们堪称行业的“活化石”与“定盘星”,他们历经数十年的舞台磨砺,既承袭了传统戏曲的精髓,又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探索创新,成为连接古典艺术与现代观众的重要桥梁,以京剧丑角表演艺术家朱世慧先生为例,这位年逾七旬的戏曲名家,用一生的坚守与突破,诠释了“戏曲人生”的深厚内涵。
朱世慧的艺术生涯始于1970年,他考入湖北省京剧团,师从陈鹤云、李正福等名师,专攻文丑、武丑,丑角行当在京剧中有“无丑不成戏”之说,既要插科打诨调节气氛,又要以精湛演技塑造鲜活人物,朱世慧深谙此道,他在舞台上打破传统丑角“重滑稽、轻人物”的局限,将“丑中见美、俗中见雅”作为表演追求,1981年,他主演的《徐九经升官记》一炮而红,剧中“徐九经”这个“歪脖子官”的形象,既有小人物的狡黠与无奈,又有清官的良知与风骨,被观众誉为“当代阿Q式的经典”,凭借这一角色,他于1987年斩获第四届梅花奖,成为京剧丑角行当的领军人物之一。
进入70岁后,朱世慧并未因年龄而减少舞台实践,2023年,他仍在国家大剧院上演《徐九经升官记》,尽管步履不如年轻时矫健,但眼神中的机敏、念白里的韵味,以及对人物内心的精准拿捏,让观众看到了岁月沉淀后的艺术厚度,他曾说:“演员的腿脚会老,但人物的心不能老,只要戏在,舞台就在。”这种对艺术的敬畏之心,让他在70岁的高龄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,除了舞台表演,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戏曲传承中,担任湖北省京剧院艺术总监,亲自指导青年演员,将“丑角表演的‘三绝’——念白、身段、表情”倾囊相授,他常告诫年轻演员:“传统不是包袱,是宝藏,吃透传统,才能谈创新。”
在戏曲创新的道路上,朱世慧始终是“先行者”,上世纪90年代,他在《膏药章》中塑造的市井膏药郎,融入了汉剧的唱腔、楚剧的念白,让传统京剧更具地方特色;2000年后,他参与创作的小剧场京剧《王者俄狄》,尝试用京剧程式演绎古希腊悲剧,引发中外观众对戏曲跨界创新的关注,他主张:“创新不是‘天马行空’,而是在传统根脉上‘嫁接新枝’。”70岁的他,依然关注着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,鼓励戏曲人“用年轻人的语言讲传统故事”,比如在短视频平台开设“朱世慧说丑角”账号,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解读戏曲知识,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丑角艺术的魅力。
朱世慧的艺术成就与行业贡献,是中国70岁戏曲名家的一个缩影,他们如同参天古木,深植于传统戏曲的土壤,又不断向新时代伸展枝叶,他们用舞台证明:戏曲的生命力,不在于年龄的增长,而在于对艺术的坚守与热爱。
朱世慧艺术生涯重要节点
时间 | 关键事件 | 艺术意义 |
---|---|---|
1970年 | 考入湖北省京剧团 | 正式开启戏曲艺术生涯,奠定丑角表演基础 |
1981年 | 主演《徐九经升官记》 | 塑造经典“徐九经”形象,确立文丑表演新风格 |
1987年 | 获第四届梅花奖 | 成为京剧丑角行当首位梅花奖得主 |
1995年 | 主演《膏药章》 | 融合地方戏曲元素,拓展丑角表演的深度与广度 |
2010年 | 任湖北省京剧院艺术总监 | 从演员转型为艺术管理者,推动院团传承与创新 |
2023年 | 主演《徐九经升官记》 | 70岁高龄登台,展现传统艺术的生命力 |
相关问答FAQs
Q1:70岁戏曲名家如何保持舞台活力?
A1:70岁戏曲名家保持舞台活力的秘诀在于“身心同养”,身体上,他们坚持每日练功,如吊嗓子、走台步、练身段,保持肌肉记忆与身体协调性;心态上,他们以“艺无止境”的谦逊态度对待每一次演出,将角色塑造视为“二次创作”;他们注重与观众的互动,通过观察不同时代的审美变化,调整表演细节,让传统艺术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,例如朱世慧先生70岁演《徐九经》时,会适当放慢念白节奏,让年轻观众听清台词中的幽默与深意,同时保留传统程式的韵味。
Q2:传统戏曲如何吸引年轻观众?
A2:传统戏曲吸引年轻观众需在“守正创新”中找到平衡,守正,即坚守戏曲的核心美学——程式化表演、写意化舞台、韵味化唱腔,保留传统艺术的“根”;创新,则需在内容、形式、传播上突破:内容上,可挖掘历史故事中的青春视角,如改编青春版《牡丹亭》,突出爱情主题;形式上,融合现代科技,如全息投影舞台、沉浸式剧场,增强视觉冲击力;传播上,借助短视频、直播等新媒体,用“戏曲+流行音乐”“戏曲+脱口秀”等形式降低观赏门槛,推动戏曲进校园,让年轻观众从小接触戏曲,培养审美认同,才是长远之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