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戏曲演员王喜玲的艺术生涯有哪些动人故事?

在豫剧艺术的璀璨星河中,王喜玲如一株扎根沃土的兰草,以崔派艺术的深沉底蕴为魂,用数十年舞台耕耘诠释着戏曲人物的悲欢离合,作为豫剧崔派的重要传人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,她以“情”为核、以“戏”为根,在唱念做打中传承着崔兰田大师创立的“含而不露、悲而不伤”的表演美学,更在时代浪潮中为传统戏曲注入新的生命力。

戏曲演员王喜玲

艺术生涯:从学戏童子到“崔派掌门”的坚守

王喜玲的艺术之路,始于对戏曲最朴素的热爱,1958年,她出生于河南开封一个普通家庭,自幼受豫剧熏陶,12岁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,师从豫剧名家郭凤娥、常香玉等,系统学习豫剧表演,在校期间,她凭借勤奋与天赋,主攻青衣、闺门旦,尤其对崔派艺术的悲情风格产生强烈共鸣,1974年毕业后,她进入河南豫剧院青年团,正式开启职业戏曲生涯,后拜入崔派创始人崔兰田门下,成为其亲传弟子,得以深入领会崔派“以情带声、声情并茂”的艺术精髓。

从基层剧团到省级舞台,王喜玲始终坚守“戏比天大”的信念,她曾在《秦香莲》《三上轿》《桃花庵》等传统大戏中担任主角,年均演出超200场,足迹遍布河南及周边十多个省份,即使在戏曲市场低迷的年代,她也从未离开舞台,反而通过“送戏下乡”“校园戏曲推广”等活动,让更多观众感受豫剧魅力,2010年,她担任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团长,开始致力于青年演员培养,将自己数十年的舞台经验转化为教学实践,为崔派艺术的传承搭建阶梯。

代表剧目:崔派美学的舞台诠释

王喜玲的表演,深得崔派艺术“三绝”——“唱、做、念”的真传,尤其擅长塑造命运悲苦、性格坚韧的女性形象,她的舞台 repertoire 丰富,其中以“悲剧三部曲”最为观众称道,成为诠释崔派美学的经典载体。

以下为部分代表剧目及艺术特色简表:

戏曲演员王喜玲

剧目名称 饰演角色 艺术特色
《秦香莲》 秦香莲 以“哭坟”“见皇姑”等场次为核心,唱腔融合崔派特有的“脑后音”与“胸腔共鸣”,悲怆中蕴含坚韧;表演上通过水袖功、眼神传递人物的绝望与不屈,被誉为“最接地气的秦香莲”。
《三上轿》 崔金定 全程以“轿”为舞台,通过“上轿、坐轿、颠轿”等动作,展现新婚被逼嫁的悲愤,唱腔以“快板”“流水板”为主,节奏层层递进,将人物内心的不甘与绝望推向高潮,成为豫剧舞台上的“独角戏经典”。
《桃花庵》 窦氏 以“中年失子、老年寻子”的情感线为主线,唱腔婉转凄美,尤其在“认子”一场,通过颤抖的双手、含泪的眼神,将母亲的隐忍与爆发完美结合,被誉为“唱碎人心的一出戏”。

这些剧目中,王喜玲并非简单复刻崔兰田的表演,而是在继承基础上融入个人理解,秦香莲》中,她借鉴话剧“体验派”方法,在“见陈世美”一场加入细微的肢体颤抖,让人物的悲愤更具层次感;而在《三上轿》中,她突破传统程式,将“轿夫颠轿”的节奏与唱腔呼吸同步,形成“人轿合一”的舞台效果,既保留崔派的悲情内核,又赋予传统戏以现代审美。

传承创新:让老戏在新时代“活”起来

作为非遗传承人,王喜玲深知“守正”方能“创新”,她一方面致力于整理崔派经典剧目,带领团队抢救录制《卖苗郎》《泪洒相思地》等濒临失传的剧目,建立崔派艺术档案;她积极探索戏曲与现代传播的结合,如参与豫剧电影《秦香莲》拍摄,让传统戏走进影院;在短视频平台开设“王喜玲讲豫剧”账号,用通俗语言解析崔派唱腔技巧,吸引百万年轻粉丝。

她更注重青年演员的“传帮带”,在河南豫剧院青年团,她提出“学传统、练基本功、重体验”的教学理念,要求青年演员先学“戏魂”再学“戏形”,弟子张艳萍、李金枝等人在她的指导下,多次获得国家级戏剧奖项,成为豫剧界的中坚力量,她常说:“崔派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,是能和当代观众对话的艺术,我们要做的,就是让老戏在今天依然能打动人心。”

戏韵长存,兰香依旧

从12岁懵懂学戏到古稀之年仍活跃在舞台,王喜玲用一生践行着对豫剧艺术的赤诚,她的表演,是崔派艺术最鲜活的注脚;她的坚守,是传统戏曲传承者的缩影,当舞台灯光亮起,她的一板一眼、一唱一叹,仍在诉说着豫剧的百年沧桑与永恒魅力,正如她所言:“只要还有一个观众愿意听,我就会一直唱下去。”这不仅是王喜玲的艺术宣言,更是无数戏曲人对传统艺术最深沉的守护。

戏曲演员王喜玲

相关问答FAQs

Q1:王喜玲的表演风格与崔兰田大师有何异同?
A:王喜玲作为崔兰田的亲传弟子,在表演风格上继承了崔派“悲而不伤、含蓄深沉”的核心特质,尤其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,与崔兰田大师的“悲情美学”一脉相承,不同之处在于,王喜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融入了现代审美意识,如在唱腔节奏上更注重张弛有度,表演上适当借鉴话剧、影视的体验式方法,让人物形象更具时代感,例如在《秦香莲》中,她通过眼神、微表情等细节强化人物的立体感,使传统悲剧人物更易被当代观众接受。

Q2:王喜玲如何看待豫剧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?
A:王喜玲认为,豫剧要吸引年轻观众,关键在于“守正创新”——既要守住传统戏曲的“根”(如唱腔、程式、文化内涵),又要创新表达形式,她主张“用年轻人的语言讲戏曲故事”,例如通过短视频平台解析豫剧知识,将传统剧目改编成适合舞台的小戏,甚至尝试融合流行音乐元素,但她强调,创新不能“失魂”,所有改编都必须以尊重戏曲规律为前提,最终目的是让年轻人“听懂、喜欢、愿意走进剧场”,而非追求短暂的流量热度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