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豫剧名家李树建收徒,传统戏曲传承路在何方?

豫剧作为中原大地的文化瑰宝,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的坚守与付出,豫剧“李派”创始人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树建,以其“唱腔苍悲壮、表演真淳厚”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,近年来,他多次公开收徒的行动,不仅成为豫剧界的热门话题,更被视为传统戏曲“活态传承”的重要实践,李树建的收徒之举,既是对个人艺术理念的延续,更是对豫剧未来发展的深切期许。

豫剧李树建收徒

李树建收徒并非一时兴起,而是源于他对豫剧传承现状的清醒认知,随着时代变迁,传统戏曲面临观众老龄化、青年从业者减少等困境,许多稀有剧目和表演技艺濒临失传,作为豫剧领军人物,李树建始终将“传帮带”视为己任,他曾多次表示:“师父的责任不仅是教戏,更是传艺、传德、传情。”从2018年在郑州举办“豫剧名家收徒仪式”正式收下12位弟子,到2023年再度收徒,他打破门户之见,不拘一格选拔人才,既有来自专业院团的青年演员,也有基层剧团的中坚力量,甚至包括跨界爱好者,旨在让豫剧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,他的收徒标准明确:一要热爱豫剧,二要品德端正,三要肯下苦功,正如他常对徒弟们说的:“戏比天大,艺无止境,没有捷径,唯有实打实下功夫。”

李树建的收徒过程充满仪式感,更蕴含深意,每一次拜师仪式上,他都会为徒弟们准备一套《豫剧经典唱腔选》,并亲自题写“守正创新、德艺双馨”八个字,勉励他们既要坚守传统艺术的根脉,又要结合时代审美进行创新,在教学中,他坚持“因材施教”,根据每位徒弟的嗓音条件、性格特点量身定制教学方案,针对青年演员杨历强,他重点打磨《清风亭》中张元秀的“摔子”折子戏,从眼神、台步到唱腔的气口,逐句逐字抠细节,要求“把人物的苦唱到观众心里”;而对于票友出身的弟子,则从豫剧的基础板式、吐字归韵教起,强调“字正腔圆是根本”,这种“手把手”的传承方式,让弟子们不仅学到了技艺,更感受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匠心与情怀。

为让徒弟们快速成长,李树建还搭建了多个实践平台,他带领弟子们参与“豫剧进校园”“乡村文化巡演”等公益活动,在基层舞台上积累经验;推动成立“李树建豫剧艺术工作室”,整理、复排《程婴救孤》《大祭桩》等经典剧目,让弟子们在传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传承,他的不少弟子已在各类赛事中崭露头角,有的成为剧团骨干,有的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豫剧,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,这种“传戏+育人+传播”的立体化传承模式,为豫剧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豫剧李树建收徒

以下是部分代表性徒弟的背景及传承方向概览:

姓名 年龄 原单位/背景 代表学习剧目 传承方向
杨历强 35岁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 《清风亭》《程婴救孤》 文老生行当传承
陈素青 42岁 洛阳豫剧院 《大祭桩》《穆桂英挂帅》 闺门旦、刀马旦融合发展
刘艳丽 38岁 平顶山豫剧团 《李双双》《朝阳沟》 现代戏表演创新
张晓丹 28岁 票友(教师) 《花木兰》《断桥》 校园豫剧推广

李树建的收徒之举,不仅是个人的艺术传承,更折射出传统戏曲在当代的生存智慧,他通过“开门收徒”打破了传统戏曲“秘不外传”的壁垒,用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更多人关注豫剧、学习豫剧;他将舞台作为课堂,让年轻一代在实践中理解“戏比天大”的真谛,这种传承方式既守住了豫剧的“根”与“魂”,又为其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,正如他所言:“只要有人愿意学,我就愿意教,让豫剧的声音传得更远、更响亮。”

FAQs
Q1:李树建收徒是否只收专业演员?对徒弟的年龄有要求吗?
A:李树建收徒不局限于专业演员,只要热爱豫剧、品德良好、愿意下苦功,无论是专业院团演员、基层剧团工作者,还是票友、跨界爱好者都有机会成为其弟子,在年龄上,他更看重潜力和态度,既有年过不惑的中坚力量,也有二十多岁的青年演员,旨在形成不同年龄段的传承梯队,让豫剧艺术后继有人。

豫剧李树建收徒

Q2:李树建对徒弟的长期培养有哪些具体规划?
A:李树建对徒弟的培养是系统性的,包括“技艺传承”和“平台搭建”两方面,技艺上,他会定期为徒弟授课,亲自传授代表剧目和表演心得,强调“唱、念、做、打”的综合提升;平台上,他组织徒弟参与各类演出、比赛和文化交流活动,如“豫剧名家演唱会”“乡村公益行”等,并利用新媒体帮助徒弟宣传推广,同时推动徒弟进入高校、社区开展豫剧普及活动,让年轻一代在实践中成长为豫剧的传播者和创新者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