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京剧郿邬县在马上如何演绎马上的经典戏剧情节?

京剧《郿邬县在马上》是传统武生戏中的经典折子戏,以“马上”表演为核心,融合唱、念、做、打,展现英雄落难又豪情不减的气概,故事背景设定在唐代,主人公秦琼(字叔宝)因押解犯人误期,被贬为郿邬县县尉,上任途中马匹疲乏,于荒村客店暂歇,通过“卖马”“赠金”等情节,既凸显人物困顿中的侠义本色,又以精湛的“趟马”技艺塑造出武将的飒爽英姿。

京剧郿邬县在马上

剧情与人物

全戏以“马”为线索,串联起秦琼的内心戏与外部动作,开篇秦琼身着蓝箭衣,扎靠、挎刀,在“急急风”锣鼓点中策马上场,通过“趟马”动作展现长途跋涉的疲惫:马鞭轻扬、勒马缓行、望天长叹,眼神中既有对前程的迷茫,又藏不住英雄本色,客店中,店主(丑角)见秦琼行囊简朴,言语轻慢,秦琼虽心中不快,仍以礼相待;当听闻店主提及黄骠马“牙口老、跑不远”时,强压失落唱出“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,不由秦琼两泪洒”,唱腔苍劲悲凉,字字透出英雄末路的无奈。

转折点在于遇单雄信(花脸扮相),单雄信久闻秦琼大名,于客店识破其身份,赠以银两助其解困,二人“对枪”“比武”的桥段,既展现武生与花脸的对手戏,又以“马上的交锋”暗喻英雄相惜之情,最终秦琼谢过单雄信,跨上黄骠马,在“四击头”锣鼓中一个漂亮的“鹞子翻身”翻身上马,扬鞭而去,留下“豪情未减”的背影。

艺术特色:“在马上”的程式化表演

“在马上”是此戏的核心看点,京剧通过“趟马”这一程式化动作,将骑马、策马、马失前蹄等场景虚拟化、艺术化,表演时,演员需手持马鞭,配合脚步、身段、眼神,营造出骑马的真实感:

京剧郿邬县在马上

  • 基础动作:“勒马”(马鞭后拉,身体后仰)、“打马”(马鞭轻拍马臀,小碎步前行)、“望马”(踮脚远眺,配合甩袖),动作简洁却精准,每一下都暗合马的动态。
  • 高难度技巧:秦琼“马失前蹄”的段落,演员需以“抢背”跌倒,却要稳住马鞭不脱手,落地后迅速起身“勒马”,展现武生的扎实功底;与单雄信“马上交锋”时,“涮腰”“踢腿”“鹞子翻身”等动作连贯如行云流水,马鞭与靠旗翻飞,极具视觉冲击力。
  • 唱腔与身段的配合:如“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”唱段,西皮导板转原板,唱腔由悲转壮,秦琼唱到“提起了此马就泪如麻”时,以“捋髯”“抚马”的动作强化情感,将人物对坐骑的眷恋与自身遭遇的愤懑融为一体。

经典唱段与表演片段

为更直观展现剧目特色,以下为关键唱段及表演动作对应表:

唱段名称 板式 唱词节选 表演动作特色
《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》 西皮导板→原板 “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,不由秦琼两泪洒” 导板时甩袖望天,原板边唱边抚马鬃,眼神悲凉
《此马今不幸》 西皮流水 “此马今不幸,困在荒村,英雄有泪不轻弹” 流水板节奏加快,配合“打马”“顿足”动作,情绪激昂
《谢贤弟赠银两》 二黄散板 “谢贤弟赠银两恩德广,秦琼他日图报偿” 抱拳施礼,单膝点地,眼神坚定,展现侠义心肠

相关问答FAQs

Q:《郿邬县在马上》中的“趟马”动作有何讲究?
A:“趟马”是京剧表现骑马的虚拟化表演程式,讲究“人马合一”,演员需通过马鞭的挥动、脚步的快慢、身段的俯仰,模拟马的行走、奔跑、腾跃等状态。“走马”时小步快移,身体微晃,表现马行平稳;“跑马”时绕场一周,配合“急急风”锣鼓,步幅加大,手臂有力挥鞭;“马失前蹄”则以“抢背”“僵尸”等跌扑动作,展现突发状况的惊险,演员需长期训练才能做到动作既规范又传神,让观众通过虚拟表演感受到真实的骑马场景。

Q:秦琼在剧中为何要“卖马”?这一情节对人物塑造有何作用?
A:“卖马”是秦琼人生低谷的象征,作为隋唐名将,秦琼曾南征北战,如今因官场倾轧被贬小县,连坐骑都“牙口老、跑不远”,通过卖马这一细节,既展现了他现实的困顿(经济窘迫、怀才不遇),又反衬其内心的坚守——即便落魄,仍保持英雄的傲骨(不因穷困失礼,不向店主动怒),当单雄信识破其身份并赠银时,秦琼的感激与愧疚,进一步凸显其“重情重义”的性格,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。

京剧郿邬县在马上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