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河南豫剧红脸唐玉成

河南豫剧红脸唐玉成是豫剧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,被誉为“豫剧红脸宗师”,其艺术成就深刻影响了豫东及鲁西南一带的豫剧生态,唐玉成(1895-1973),原名唐永谦,河南商丘人,自幼酷爱戏曲,早年拜豫剧老艺人李文斌为师,主攻红脸(老生),他扎根民间,在乡野戏班摸爬滚打数十年,将乡土气息与戏曲程式巧妙融合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唐派红脸”艺术,成为豫剧“豫东调”红脸行的领军人物。

河南豫剧红脸唐玉成

唐玉成的艺术魅力在于唱、做、念、舞的浑然一体,尤其以唱腔的爆发力和人物塑造的深度见长,他的嗓音得天独厚,兼具铜锤花脸的浑厚与老生的清亮,音域宽广,高腔如穿云裂石,低回似幽谷鸣泉,善用“大本腔”(真嗓)与“二本腔”(假嗓)的无缝切换,既展现红脸的威猛雄壮,又不失老生的沉稳儒雅,在板式运用上,他突破传统【二八板】【慢板】的固有节奏,融入豫东民间说唱的“垛子句”,使唱段更具叙事性和感染力,表演上,他注重“以形传神”,无论是《辕门斩子》中杨延昭的怒目圆睁,还是《反徐州》中徐达的忧国忧民,皆通过精准的眼神、稳健的身段和夸张而不失真实的做派,将人物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,为更直观呈现其艺术特点,可参考下表:

艺术维度 具体表现 代表剧目体现
唱腔特点 大本腔与二本腔结合,高亢挺拔,善用“炸音”“脑后音”,节奏明快有力 《火攻计》中“适才间探马报细情”一段,唱腔激越如潮
表演风格 身段稳健大方,亮相如青松挺立,眼神戏足,兼具文武老生的功底与红脸的豪迈 《收姬昌》中姬昌被囚时的“甩发”“跪步”,情感真挚
人物塑造 善于塑造忠义刚直、铁骨铮铮的男性形象,如帝王、将相、清官等,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与悲剧色彩 《泗水关》中黄飞虎的反叛,唱腔中透着愤懑与决绝

唐玉成的代表剧目多为历史演义故事,其塑造的经典角色至今仍是豫剧舞台上的标杆,他一生上演剧目近百出,尤以“三斩一反”(《辕门斩子》《斩子》《斩黄袍》《反徐州》)最为脍炙人口,在《辕门斩子》中,他以“唱做并重”的表演,将杨延昭“国法难容私情”的纠结与“执法如山”的刚毅展现得层次分明,尤其是“见公主”一场的唱段,既有对儿子的疼爱,又有对皇权的敬畏,情感跌宕起伏,被誉为“红脸戏的巅峰之作”。《火攻计》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智勇双全、《收姬昌》中姬昌的隐忍仁德,皆因他的演绎而成为豫剧经典,至今仍被后辈演员争相效仿。

河南豫剧红脸唐玉成

唐玉成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个人的造诣,更在于他对豫剧红脸行的革新与传承,他打破了传统红脸“重唱轻做”的局限,将武生身段、花脸功法融入老生表演,丰富了红脸的艺术表现力,其弟子唐喜成、刘九来等均成大家,其中唐喜成在“唐派”基础上创立“唐派红脸”(又称“唐派”),进一步推动豫剧红脸艺术的发展,唐玉成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民间戏曲,他的唱腔与表演至今仍是豫东地区观众心中的“乡音记忆”,其“戏比天大、艺无止境”的艺术精神,更成为豫剧后辈的精神圭臬。

FAQs
Q1:唐玉成的红脸艺术与豫剧其他流派(如常派、陈派)有何区别?
A1:唐玉成的“唐派红脸”属豫剧“豫东调”分支,以唱腔高亢、表演豪放见长,区别于常派(常香玉)的刚健明亮、陈派(陈素真)的细腻婉约,常派注重声腔的科学性与时代性,陈派侧重闺门旦的柔美与悲情,而唐派则扎根乡土,保留更多原始梆子戏的粗犷与张力,尤其在红脸行当的“雄壮”与“悲情”结合上独树一帜,更贴近豫东民间审美。

河南豫剧红脸唐玉成

Q2:唐玉成的代表剧目中,哪一部最能体现其“文武兼备”的艺术特点?
A2:《收姬昌》最能体现其“文武兼备”,剧中姬昌被囚羑里,既有“文戏”的内心挣扎(如唱段“姬昌坐羑里心神不定”),展现老生的唱功与情感;又有“武戏”的身段(如“夜逃”时的“跨腿”“旋子”),融入武生的功底,唐玉成通过文戏唱腔的苍凉与武戏动作的利落,将姬昌的隐忍、智慧与突围的决心刻画得入木三分,是其“文武双全”的典范之作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