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戏曲学院这座孕育戏曲人才的殿堂里,宋老师(宋飞,京剧表演系教授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)的名字,始终与严谨的教学、深情的传承和创新的探索紧密相连,从教三十余载,他不仅将京剧艺术的精髓传递给一代代学子,更以“守正创新”的教育理念,推动着传统戏曲在当代的焕新发展。
宋老师的艺术生涯始于少年时代,9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,师从李金鸿、王金璐等京剧表演大家,主攻文武老生,科班出身的他,深谙“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”的艰辛,对京剧“四功五法”(唱、念、做、打,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)的要求近乎苛刻,留校任教后,他将舞台经验转化为教学智慧,形成了“严在当严处,爱在细微中”的独特风格,在他看来,戏曲教学不仅是技艺的传递,更是文化的浸润——每一出传统剧目的背后,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、审美情趣和历史记忆。
教学理念:以“技”为基,以“情”为魂
宋老师常对学生说:“学戏先学做人,演戏先演人物。”他强调,基本功是戏曲演员的“立身之本”,没有扎实的基本功,艺术表现便无从谈起,他的课堂上,“一招一式皆有源,一板一眼总关情”,在教授《定军山》这类传统老生戏时,他会先从“靠功”“髯口功”等基础动作练起,要求学生做到“稳、准、狠”,再逐步分析人物性格——黄忠的老当益壮、忠勇无双,如何通过眼神、身段和唱腔的细微变化来体现,他常说:“技术是骨架,情感是血肉,只有让技术为情感服务,角色才能‘活’起来。”
在守正的基础上,宋老师也积极探索创新,他认为,传统戏曲并非一成不变的“古董”,而是需要与时俱进的艺术形式,近年来,他主导开设了“传统剧目改编与创新实践”课程,鼓励学生在尊重传统核心元素的前提下,尝试融入现代表演语汇,在指导学生排演新编京剧《辛弃疾》时,他保留了京剧的唱腔和身段程式,但在舞台调度上借鉴了话剧的叙事节奏,在武打设计中融入了现代武术的元素,让历史人物在当代舞台上更具感染力。
教学方法:因材施教,教学相长
宋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,尤其注重“因材施教”,他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、身形特点和性格特质,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,针对嗓音高亢的学生,他会侧重《文昭关》这类唱腔激越的剧目;针对身手矫健的学生,则加强《林冲夜奔》这类注重武戏基础的训练,他的课堂常备着一本“学生成长档案”,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进步与不足,甚至连一个眼神的传递、一个手势的幅度都会逐一点评。
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戏曲艺术的精髓,宋老师还创新性地运用了“三维立体教学法”:
- 口传心授:通过亲自示范、逐句讲解,将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经验原汁原味传递给学生;
- 影像对比:利用多媒体技术,播放不同流派艺术家的经典演出视频,引导学生分析异同,博采众长;
- 舞台实践: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“教学汇报演出”,从剧本排练到舞台呈现全程指导,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。
这种“理论+实践+反思”的教学闭环,让学生不仅“知其然”,更“知其所以然”,近年来,他培养的学生多次在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,多人成为国家京剧院、北京京剧院等院团的骨干力量。
艺术成就与传承使命
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,宋老师舞台生涯中塑造了《四郎探母》中的杨延昭、《捉放曹》中的陈宫、《野猪林》中的林冲等经典角色,其表演兼具“谭派”的清亮、“马派”的洒脱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,他参与创作的现代京剧《江姐》《华子良》等剧目,成为新时期京剧改革的代表作,多次赴海外演出,推动京剧艺术走向世界。
在学术研究方面,宋老师主持完成了“京剧流派传承体系研究”“传统戏曲数字化保护”等多项国家级课题,主编《京剧表演程式教程》《当代京剧教学创新与实践》等教材,为戏曲教育的规范化、系统化提供了理论支撑,他还积极投身非遗传承工作,带领学生深入社区、校园开展京剧普及讲座,年均举办公益演出50余场,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学生眼中的“宋爸爸”
在学生心中,宋老师既是严师,也是慈父,他会在学生练功受伤时亲自熬制中药,会在学生因演出失利而沮丧时耐心开导,更会在学生毕业后持续关注他们的成长,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,2022届毕业生李明回忆道:“毕业前夕,我因角色塑造陷入瓶颈,宋老师连续一周陪我排练到深夜,从人物内心到舞台调度逐句打磨,最终让我在比赛中获奖,他常说‘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’,这句话我会记一辈子。”
年过六旬的宋老师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,每天清晨七点准时出现在练功房,指导学生基本功训练;夜晚则在书房整理教案、撰写论文,为戏曲教育谋划未来,他曾说:“我这一辈子,就是想把京剧艺术的火种传下去,让这门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。”
相关问答FAQs
Q1:宋老师在教学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?
A1:宋老师强调“守正”是根基,“创新”是活力,他认为,传统剧目中的核心程式、美学原则必须坚守,这是京剧的“根”与“魂”;他鼓励学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,结合时代审美和现代表演手法进行创新,在传统唱腔中融入现代配器元素,在舞台设计上运用多媒体技术,但创新的前提是不能偏离京剧“写意性”“程式化”的本质,他曾用“旧瓶装新酒”比喻:瓶是传统形式,酒是当代情感,只有瓶与酒相得益彰,艺术才能既有底蕴又有新意。
Q2:非戏曲专业学生想学习京剧,宋老师有什么建议?
A2:宋老师认为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非专业学习应从“欣赏”和“体验”入手,他建议:首先多看经典剧目,了解京剧的历史背景和流派特点,培养审美感知;其次可尝试学习简单的唱段(如《苏三起解》中的苏三唱段)或身段(如云手、台步),感受戏曲的韵律之美;若条件允许,可参加学校开设的京剧选修课或社团活动,在专业指导下入门,他常说:“京剧艺术不设门槛,只要你愿意走近它,它就会给你无穷的乐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