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,自1950年建校以来,始终肩负着传承戏曲艺术、培养戏曲人才的历史使命,在这所学院中,刘杨明教授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、创新的教学理念和对戏曲事业的执着奉献,成为戏曲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,他深耕戏曲表演与教学领域数十年,不仅在传统戏曲的传承上坚守初心,更在推动戏曲艺术现代化发展方面积极探索,为培养新时代戏曲人才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。
刘杨明教授的成长轨迹与中国戏曲学院的发展紧密相连,他自幼酷爱戏曲,少年时期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,系统学习京剧表演主攻老生行当,师从王世续、李世霖等京剧表演艺术家,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,本科阶段留校深造后,他不仅精进表演技艺,更开始关注戏曲教育理论,先后参与编写《京剧表演身段教程》《戏曲角色塑造方法论》等教材,将舞台实践经验转化为系统化的教学成果,2000年,他赴中央戏剧学院攻读戏剧戏曲学硕士学位,师从著名戏曲理论家沈达人,进一步拓宽了学术视野;2010年,他以《当代戏曲表演教学与传统传承的融合研究》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,其研究成果填补了戏曲教育领域在传统与现代衔接方面的理论空白。
在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,刘杨明教授始终秉持“传承不泥古,创新不离宗”的理念,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,他注重传统剧目的精雕细琢,要求学生从“手眼身法步”到“唱念做打舞”一招一式严格遵循规范,同时强调对人物内心的深度挖掘,倡导“形神兼备”的表演境界,为解决传统教学中“重技术轻情感”的问题,他引入“情境教学法”,通过还原历史背景、分析人物关系、设计即兴表演等环节,引导学生理解角色灵魂,在教授《赵氏孤儿》中程婴“舍子救孤”的经典桥段时,他不仅要求学生精准把握唱腔的苍劲与身段的沉稳,更组织学生讨论“忠义”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内涵,鼓励学生结合当代价值观赋予角色新的生命力,他培养的学生中,多名获得“中国戏剧梅花奖”“文华表演奖”等国家级奖项,成为戏曲院团的骨干力量,如京剧演员王珮瑜、张建峰等,均曾受其指点。
除了教学实践,刘杨明教授在戏曲艺术创新与传播方面也成果斐然,他参与创排的新编京剧《马前泼水》《鉴真东渡》,既保留了京剧的程式化美学,又融入现代舞台叙事手法,在国内外巡演中广受好评,鉴真东渡》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,他积极探索戏曲与科技的融合,主持“数字戏曲资源库”建设项目,利用3D建模、动作捕捉技术记录传统戏曲身段,建立数字化教学档案;推动“戏曲进校园”活动升级,开发沉浸式戏曲体验课程,通过VR技术让学生“走进”戏曲舞台,感受梨园文化的魅力,他担任中国戏曲家协会理事、教育部戏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,参与制定《戏曲表演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》,为戏曲教育的规范化、标准化提供了重要依据。
刘杨明教授的职业履历与学术贡献可概括如下:
时间阶段 | 主要职务/成就 |
---|---|
1985-1990年 | 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毕业,留校任教,担任表演系助教 |
1995-2000年 | 赴中央戏剧学院攻读硕士,参与编写《京剧表演身段教程》 |
2005-2010年 |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在读,主持校级课题“传统剧目教学传承模式研究” |
2012年至今 | 任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获“北京市教学名师”称号 |
2015-2020年 | 创排新编京剧《马前泼水》《鉴真东渡》,主持“数字戏曲资源库”建设 |
2021年至今 | 担任教育部戏曲类专业教指委委员,推动“戏曲进校园”2.0版课程体系开发 |
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中坚力量,刘杨明教授始终以“为戏曲艺术守正创新”为己任,他常说:“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,而是流动的活水,既要守住根脉,也要汇入时代的江河。”在他的带领下,一批又一批戏曲人才从中国戏曲学院走向舞台,将古老的艺术形式传递给更广阔的受众,他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表演者、诲人不倦的教育者,更是一位视野开阔的探索者,用行动践行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,为中国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相关问答FAQs
问题1:刘杨明教授在戏曲教学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?
解答:刘杨明教授认为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,而是“一体两面”,在传统传承方面,他要求学生严格遵循戏曲表演的“四功五法”,通过口传心授学习经典剧目,保留戏曲的“基因”;在创新层面,他鼓励学生在理解传统美学精神的基础上,结合时代审美进行适度改编,在教学中,他会让学生用现代视角分析传统人物,尝试用新的肢体语言表达情感,但始终强调“创新不能脱离戏曲的写意性和程式化特征”,他提出“传统为体,创新为用”的原则,主张创新应服务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播,而非颠覆传统本质。
问题2:中国戏曲学院在培养戏曲人才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?
解答:中国戏曲学院构建了“传承-实践-创新”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,其一,实施“名家传承工程”,聘请京剧、昆曲等剧种的老艺术家担任导师,通过“师带徒”模式确保传统技艺的精准传承;其二,强化实践育人,与国家京剧院、上海京剧院等院团建立“校企合作”基地,让学生参与实际剧目创作和演出,积累舞台经验;其三,推动跨学科融合,开设“戏曲导演编剧实验班”“戏曲与新媒体艺术”等专业,培养复合型戏曲人才;其四,注重国际交流,与国外艺术院校合作开展“中国戏曲海外传播项目”,选派学生赴海外演出讲学,提升戏曲的国际影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