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剧《挑铁滑车》是传统武戏中的经典剧目,取材于古典小说《说岳全传》,讲述南宋时期岳家军大将高宠在牛头山大战中,为破金兀术“铁滑车”阵,勇挑铁滑车最终力竭而亡的悲壮故事,该剧以跌宕起伏的情节、高难度的武打技巧和鲜明的人物塑造,成为京剧长靠武生行的代表剧目,至今仍在舞台上久演不衰。
剧本背景与故事脉络
故事发生在南宋初年,金兀术率大军南侵,围困牛头山,宋高宗与群臣被困危急万分,岳飞率岳家军星夜驰援,与金军在牛头山下展开激战,金兀术为阻挠宋军攻势,特意打造数十辆铁滑车——每辆滑车重达千斤,以生铁铸成,下装铁轮,由健壮军士推动,冲锋时势如山崩,宋军步兵难以抵挡,岳家军数次冲锋均被滑车阵击退,伤亡惨重。
危急关头,岳飞麾下大将高宠主动请战,高宠是开国元勋高怀德之后,手持镔铁点钢枪,身披银白靠甲,武艺超群,勇冠三军,他见金军滑车阵肆虐,怒从心起,单枪匹马冲入阵中,接连挑落数员金将,如入无人之境,金兀术见状,命推出铁滑车阵,试图以重器碾压高宠,高宠初见铁滑车,未料其沉重,第一枪将滑车挑起数丈,掷入山谷;第二枪再挑,滑车虽被挑飞却因惯性下坠,砸向高宠坐骑“呼雷豹”,马惊人闪,高宠险些落马,此时他已察觉滑车威力非凡,但为破敌阵,仍大喝一声,第三次挺枪刺向滑车,不料此次滑车经金军加固,重量倍增,高宠双臂震麻,枪杆欲断,最终因力竭不支,被铁滑车压于阵前,壮烈牺牲。
高宠牺牲后,岳家军悲愤交加,在其激励下,将士们奋勇杀敌,最终突破铁滑车阵,大败金军,解了牛头山之围,而高宠“挑滑车”的壮举,也成为岳家军忠勇精神的象征,在民间广为流传。
人物形象与性格塑造
《挑铁滑车》的核心人物高宠,是京剧舞台上“长靠武生”的典型形象,其性格鲜明,层次丰富。
高宠:作为全剧主角,高宠的形象集“勇、猛、忠、义”于一体,他的“勇”体现在武艺高强——单人独骑连挑数将,面对铁滑车毫无惧色;“猛”表现为爆发力与冲击力,挑车时的动作大开大合,气势如虹;“忠”是对国家的赤胆忠心,明知滑车阵凶险,仍主动请战,以身为盾;“义”则是对袍泽的情义,为救全军将士于危难,不惜牺牲生命,演员在塑造高宠时,需通过“起霸”“趟马”“枪花”等程式化动作,展现其武将的威风;通过“挑车”时的眼神变化,从轻蔑到凝重再到决绝,传递出内心的情感起伏,最终在“砸涧”(被滑车压倒的瞬间)以高难度的摔扑动作,凸显悲壮感,让观众既震撼于其武勇,又痛惜其牺牲。
岳飞:作为统帅,岳飞的形象沉稳威严,爱兵如子,剧中虽未直接展现其武戏,但通过他与高宠的对话(如劝阻高宠出战、听闻高宠牺牲后的悲痛),体现其深谋远虑与将帅情怀,与高宠的“勇”形成互补,共同构成“忠君报国”的精神内核。
金兀术:作为反派首领,金兀术狡黠残忍,以铁滑车为“杀手锏”,试图以绝对优势碾压宋军,他的存在不仅是情节的阻力,更反衬出高宠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的英雄气概。
艺术特色与舞台呈现
《挑铁滑车》作为武戏典范,其艺术特色体现在武打设计、行当配合、舞台道具等多个方面,以下为具体呈现特点:
艺术元素 | 具体表现 | 作用与效果 |
---|---|---|
武打设计 | 以“长靠武生”为主,融合“枪架子”“对枪”“挑车”等技巧,挑滑车”需演员完成“鹞子翻身”“托举”“掷车”等高难度动作,配合“僵尸”“抢背”等摔扑技巧,展现爆发力与力量感。 | 通过程式化武打动作,直观呈现高宠的勇猛与滑车的凶险,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,凸显“武戏文唱”的韵味——在激烈动作中融入人物情感。 |
行当配合 | 主角为长靠武生(高宠),配以老生(岳飞)、净角(金兀术)、武丑(金军先锋)等行当,如武丑的“窜毛”“翻跳”表现金军的灵活狡诈,与武生的沉稳刚猛形成对比,丰富舞台层次。 | 不同行当的性格化表演,使敌我双方形象更立体,推动情节发展,增强故事的观赏性。 |
服饰道具 | 高宠身着白靠、银枪、红靠旗,象征“银袍白马”的英武形象;铁滑车以硬木外包铁皮制成,下装铁轮,通过演员的推拉和音效配合,模拟其沉重与冲击力;坐骑“呼雷豹”需特殊驯养,配合演员完成“马惊”“人立”等动作。 | 服饰与道具的视觉冲击,强化人物身份与时代背景,铁滑车的“实感”设计让观众更直观感受战斗的残酷。 |
唱念设计 | 高宠的唱腔以“西皮导板”“西皮流水”为主,节奏明快,如“某家将令传下去”一段,通过高亢的唱腔展现其请战时的豪情;念白则多用炸音,如“且住!哪里走!”凸显其威猛。 | 唱念与武打相辅相成,既交代情节,又塑造人物性格,使“武戏”不局限于动作,更有情感张力。 |
主题思想与传承价值
《挑铁滑车》的核心主题是“忠勇报国”,高宠的牺牲,不仅是对个人武勇的极致展现,更是对“家国大义”的践行——他明知铁滑车阵九死一生,却为保全全军将士,毅然选择以血肉之躯对抗千斤重器,这种“舍生取义”的精神,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“忠孝节义”的价值观,也成为京剧艺术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。
从艺术传承来看,《挑铁滑车》是京剧武生行的“试金石”,该剧对演员的腰腿功、把子功、摔扑功要求极高,需具备“稳、准、狠、脆”的表演特质,自清代京剧形成以来,历代名角均擅演此戏,如程长庚、谭鑫培、杨小楼、盖叫天、李和曾等,他们在“挑车”动作上各有创新:杨小楼注重“美与力”的结合,盖叫天强调“身段灵动”,李和曾则突出“爆发力”,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风格。《挑滑车》仍是京剧院校武生专业的必修剧目,新一代演员通过学习此戏,得以传承京剧武戏的精髓。
相关问答FAQs
问题1:高宠挑铁滑车时,为什么第一、二辆能挑起,第三辆却失败了?
解答:高宠前两次成功挑起铁滑车,一方面因初期对滑车重量预估不足,爆发力未受限制;金军前两次使用的滑车可能未经加固,重量相对较轻,而第三辆滑车是金兀术的“杀手锏”,不仅重量远超前两辆(可能达千斤以上),还经过特殊处理(如加装铁刺、增加轮轴阻力),且高宠连挑两辆后体力已大量消耗,枪杆在冲击力下出现裂痕,最终因“力竭”与“器重”双重原因被滑车压倒,这一情节设计既符合物理逻辑,也凸显了英雄末路的悲剧性。
问题2:京剧《挑滑车》中的“起霸”表演有什么作用?
解答:“起霸”是京剧武戏中武将上场前的程式化表演,源于明代传奇,由“整冠、束带、理髯、抬腿、亮相”等一系列动作组成,旨在展现人物的威武气概和临战状态,在《挑滑车》中,高宠的“起霸”是全戏的开场,演员通过稳健的身段、利落的手眼身法步,将大将的沉稳与自信传递给观众,为后续“挑车”的爆发力做铺垫。“起霸”也是演员基本功的集中体现——腰腿是否扎实、身段是否优美,直接决定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效果,因此有“无起霸,不武戏”之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