赞美戏曲名人,是一场需要深度、温度与诚意的文化致敬,他们以唱念做打的精妙技艺,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基因,用生命演绎着历史与人生的悲欢离合,这样的赞美,绝非简单的溢美之词,而是要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,读懂台前的惊艳与幕后的坚守,欣赏艺术的精湛与人格的光辉。
深入了解,精准捕捉艺术特质,是赞美的前提,戏曲是“角儿的艺术”,每位名家的独特魅力,藏在唱腔的流转、身段的韵律与人物塑造的深度里,唱腔是“声之魂”,梅兰芳的梅派唱腔“圆润甜亮,端庄大方”,在《宇宙锋》“反二黄”唱段中,以“脑后音”的细腻控制,将赵艳容的疯癫与悲愤唱得如泣如诉,字字透着“珠落玉盘”的质感;程砚秋的程腔“幽咽婉转,如怨如慕”,《锁麟囊》“春秋亭外风雨暴”一折,他通过“擞音”“滑音”的巧妙运用,让薛湘灵从骄纵到慈悲的情绪转变层层递进,听罢如饮醇酒,余味悠长,表演是“形之魂”,盖叫天扮演的武松,“抬手动脚皆有戏”,在《狮子楼》“踢枪”一折,一个“云手”接“鹞子翻身”,眼神如电,身形如燕,将武松的勇猛与机敏刻画得淋漓尽致;常香玉的豫剧表演“字正腔圆,声情并茂”,《花木兰》“刘大哥讲话理太偏”中,她以明快的节奏和饱满的情感,把花木兰的巾帼豪情唱得热血沸腾,让“谁说女子不如男”的呐喊直抵人心,人物塑造是“神之魂”,于是之在《茶馆》中饰演的王利发,从青年到老年,一颦一笑都带着时代的烙印,那句“我呢,当了一辈子顺民,见谁都请安、鞠躬,作揖,我只盼着呀,孩子们有个饭碗!”道尽小人物的悲凉,这样的表演值得用“教科书级”来形容。
尊重传统,致敬文化坚守,是赞美的底色,戏曲名家的伟大,不仅在于创新,更在于对传统的敬畏与传承,他们如“守灯人”,让千年戏曲之火不熄,梅兰芳提出“移步不换形”,在《贵妃醉酒》中融入舞蹈元素,却始终坚守京剧的“四功五法”,让创新有根;俞振飞在昆曲《长生殿》中饰演唐明皇,既保留昆曲“水磨调”的婉转,又加入对人物心理的深度挖掘,让古典人物有了现代共鸣,他们还肩负着“传灯”的使命:程砚秋创办“秋声社”,培养出赵荣琛、王吟秋等弟子;尚小云创办“荣春社”,让无数寒门子弟有了学戏的机会;王珮瑜通过“瑜音社”开设京剧工作坊,用年轻化的方式普及京剧,正是对这种传承精神的延续,他们整理经典剧目,让濒临失传的折子戏重获新生:梅兰芳整理《贵妃醉酒》《霸王别姬》,马连良整理《赵氏孤儿》《四进士》,这些工作如同为戏曲艺术“修史”,让后人能触摸到传统的温度。
聚焦人格,彰显风骨温度,是赞美的灵魂,戏曲名人的艺术魅力,永远与其人格魅力相辅相成,程砚秋在日本侵略时期,蓄须明志拒绝为侵略者演出,他说“我程某人宁死不当亡国奴”;盖叫天在舞台上断臂后,仍坚持用“单臂吊毛”表演,他说“武生要的是‘精气神’,缺了胳膊,精神不能垮”;常香玉为支援抗美援朝,带领剧社巡回义演,用演出收入捐献一架“香玉剧社号”战斗机,践行了“戏比天大,艺比山高”的誓言,这些故事让他们的艺术有了重量——他们的舞台形象与人格形象高度统一,演岳飞时是“精忠报国”的民族英雄,演包拯时是“铁面无私”的清官,生活中他们也是正直、坚韧、有担当的人,赞美这样的名家,不仅要夸他们的戏,更要敬他们的人。
善用意象,描绘艺术境界,是赞美的技巧,戏曲表演是“写意”的艺术,赞美时也需要“意象化”的表达,让抽象的艺术变得可感可知,形容唱腔,可以说“如大珠小珠落玉盘”(形容珠圆玉润),或“如泣如诉,哀婉动人”(形容悲腔);形容身段,可以说“行云流水,一气呵成”(形容武生的开打),或“弱柳扶风,楚楚可怜”(形容旦角的闺门旦);形容表演,可以说“一颦一笑皆是戏,举手投足总关情”(形容细腻的情感表达),比如赞美梅兰芳的《洛神》,可以说“他一袭素衣,轻移莲步,眼神流转间似洛水微波,水袖翻飞时若惊鸿照影,将曹植笔下‘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’的洛神具象化,让人仿佛穿越千年,与古人共赴一场风雅之约”,这样的赞美,既有画面感,又有文化底蕴。
结合时代,赋予当代价值,是赞美的延伸,在当下,赞美戏曲名人还需关注他们与时代的共振,许多名家在新时代仍在探索戏曲的“破圈”之路:李胜素在《大唐贵妃》中融入交响乐,让京剧有了“国际范”;史依弘在《霸王别姬》中尝试跨界合作,用现代舞美呈现楚汉风云;沈铁梅将川剧高腔与流行音乐结合,让巴蜀戏曲走进年轻人的直播间,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,而是让戏曲“活”在当下,赞美这样的名家,要肯定他们“守正创新”的勇气,她以川剧高腔为根,融入流行音乐的节奏,让《白蛇传》的唱段既有川剧的‘麻辣鲜香’,又有流行音乐的朗朗上口,让00后也能跟着哼唱‘峨眉山月半轮秋’,这正是传统艺术当代转化的典范”。
赞美维度 | 赞美角度 | 示例(以梅兰芳为例) | |
---|---|---|---|
艺术造诣 | 唱腔、表演、人物塑造 | 技法精湛、风格独特、感染力强 | “梅派唱腔圆润甜美,表演端庄大方,《贵妃醉酒》中的卧鱼、衔杯,尽显雍容华贵。” |
文化传承 | 守正创新、培养弟子、整理剧目 | 敬畏传统、推动发展、薪火相传 | “提出‘移步不换形’,整理经典剧目,创办学校,让京剧艺术走向世界。” |
人格风骨 | 品德、气节、社会责任 | 正直坚韧、家国情怀、敬业精神 | “蓄须明志拒绝为侵略者演出,践行‘戏比天大’的信念,是艺人的楷模。” |
时代贡献 | 推动戏曲现代化、普及戏曲文化 | 创新形式、吸引年轻群体、扩大影响 | “将京剧与电影结合,用现代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京剧,激活传统艺术生命力。” |
赞美戏曲名人,最终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致敬——他们用一生诠释了“戏比天大”的执着,用艺术承载了“文以载道”的担当,这样的赞美,需要我们放下浮夸的辞藻,带着对戏曲的敬畏、对名家的理解,用真诚的语言、具体的细节、文化的视角,让每一句赞美都成为照亮传统艺术的一束光。
FAQs
问:赞美戏曲名人时,如何避免空洞的吹捧,让赞美更有说服力?
答:避免空洞吹捧的关键在于“具体化”和“专业化”,要结合具体剧目和表演细节,比如不说“唱腔好听”,而是说“他在《锁麟囊》‘春秋亭外风雨暴’中,‘二六板’的节奏由急促转为舒缓,‘未开言来珠泪落’一句,通过‘擞音’的运用,将薛湘灵从骄纵到落魄的情绪转变唱得层次分明,让人感同身受”,可引用专业术语,如“四功五法”“声腔流派”“程式化表演”等,体现赞美的专业性,结合名家的艺术理念或生平故事,比如梅兰芳的“移步不换形”、程砚秋的“蓄须明志”,让赞美不仅有艺术高度,更有人格温度。
问:除了语言赞美,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表达对戏曲名家的敬意?
答:语言赞美之外,行动上的致敬同样重要,可以通过“学”来表达敬意,比如学习名家代表剧目的唱段、身段,甚至尝试了解戏曲的“四功五法”,亲身体验艺术的精妙;通过“传”来延续敬意,比如在社交媒体分享名家表演片段,向身边人介绍戏曲知识,或参与戏曲普及活动,让更多人了解名家贡献;通过“守”来践行敬意,比如关注戏曲传承保护,支持戏曲演出、购买戏曲音像制品,为传统艺术的延续贡献力量,这些行动比语言更能体现对名家的真正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