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方戏曲,曾是无数人童年记忆里的锣鼓铿锵,是乡音里流淌的千年故事,然而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,许多地方剧种面临着观众老龄化、传承断层、市场萎缩的困境,当年轻人在短视频里追逐潮流时,却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守在老旧的剧场里,蹲在乡村的戏台旁,用半生时光守护着一方戏曲的天地——他们就是地方戏曲人,用坚守对抗着时代的洪流,让老树发出新芽。
坚守艺术本真,是地方戏曲人的根,在陕西易俗社,百年秦腔艺术家李发劳至今仍坚持每天清晨吊嗓子,他常说:“秦腔的魂在‘吼’,吼的是苍生,是历史,不能丢了这股劲儿。”为了保留最传统的“老腔”唱法,他走遍陕西乡村,寻访仅存的几位老艺人,用老式录音笔记下濒临失传的曲调,整理成册;在浙江昆曲传习所,国家一级演员张洵阳每天花4小时练习水袖功,从“云手”到“翻身”,每个动作重复上百次,只为让昆曲的“婉转”与“细腻”不被时光磨平。“年轻人觉得老戏慢,可慢里才有功夫,才有韵味。”他带着年轻演员排练《牡丹亭》,逐字逐句纠正咬字,要求“一板一眼都要有宋词的意境”,这种对艺术本真的坚守,像老匠人打磨璞玉,容不得半点马虎,让地方戏曲的“根”深深扎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。
坚守育人初心,是地方戏曲人的脉,地方戏曲的传承,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,而是一代人的接力赛,河南豫剧名家小香玉创办艺术学校,免学费招收农村孩子,教他们唱念做打,更教他们“戏比天大”的戏德,有个叫妞妞的女孩,父母在外打工,跟着奶奶生活,入学时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,小香玉便每天课后单独教她练唱,从《花木兰》的“刘大哥讲话理太偏”到《穆桂英挂帅》的“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”,妞妞从怯生生到字正腔圆,最终在省级戏曲比赛中获奖,小香玉说:“我教她们戏,更是教她们做人,让她们知道,手里的扇子、脚下的步子,都连着几百年的文化。”在安徽,黄梅戏演员吴琼发起“黄梅戏进校园”活动,带着年轻演员走进中小学,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讲“七仙女下凡”的故事,用流行音乐改编黄梅戏唱段,让《夫妻双双把家还》的旋律飘进课堂,这些戏曲人像播撒种子的农夫,用耐心与热爱,在下一代心里种下戏曲的种子,让传承的“脉”生生不息。
坚守创新求变,是地方戏曲人的光,坚守不是固步自封,而是在守住传统内核的基础上,为老艺术注入新活力,90后越剧演员陈丽君用短视频演绎“越剧版”《王者荣耀》,将传统的水袖功与游戏角色结合,百万网友点赞;在福建,莆仙戏剧团将现代科技融入古老剧目,用全息投影呈现《目连救母》中的“地狱”场景,让年轻观众惊叹“老戏也能这么酷”,湖南花鼓戏演员张建国尝试将花鼓戏与摇滚乐结合,在《刘海砍樵》中加入电吉他伴奏,保留“比古调”的诙谐,又增添了节奏感,演出场场爆满。“老戏就像陈年的酒,换个瓶子装,依然香醇。”他说,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,而是让地方戏曲与时代对话,让更多人看见它的美,让坚守的“光”照亮更远的路。
地方戏曲人的坚守,从来不是孤例,从东北二人转的田间地头,到粤剧的茶楼戏台,从藏戏的雪域高原到傩戏的村寨庙会,无数戏曲人用行动诠释着“守正创新”的真谛,他们或许没有聚光灯下的光环,却用日复一日的练习、一场一场的演出,让地方戏曲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。
地方剧种 | 代表传承人 | 坚守方向 | 代表性成果 |
---|---|---|---|
秦腔 | 李发劳 | 抢救濒危传统剧目、培养乡村演员 | 整理《秦腔老腔曲谱》20册,组建乡村剧团12个 |
昆曲 | 张洵阳 | 传承“水磨腔”技艺、推广校园教育 | 培养青年演员30余名,编写《昆曲启蒙教材》 |
越剧 | 陈丽君 | 融合新媒体传播、创新表演形式 | 短视频账号粉丝超500万,推出“越剧+游戏”剧目 |
黄梅戏 | 吴琼 | 推进“黄梅戏进校园”、创作现代戏 | 覆盖中小学200所,创作现代戏《青春》获国家级奖项 |
相关问答FAQs
Q1:地方戏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?如何应对?
A:地方戏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“传承断层”与“市场萎缩”,年轻观众减少,传统演出市场萎缩;年轻从业者稀缺,老艺人逐渐退出舞台,应对需双管齐下:一是“守正”,通过非遗保护、师徒制培养传承人,保留传统技艺;二是“创新”,借助新媒体传播、跨界融合(如戏曲+影视、戏曲+游戏)吸引年轻受众,同时创作反映时代的新剧目,让老艺术贴近现代生活。
Q2:普通人可以如何支持地方戏曲的传承?
A:普通人可以从三方面支持:一是“走进剧场”,购买戏曲演出门票,亲身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;二是“关注传播”,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戏曲内容,为戏曲人点赞发声;三是“参与体验”,参加戏曲体验课、学唱戏曲片段,或让孩子接触戏曲教育,让地方戏曲融入日常生活,每一个小小的关注,都是对坚守者最好的鼓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