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新郑豫剧团万玉珍的从艺生涯有哪些动人故事?

在新郑豫剧的发展长河中,万玉珍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,不仅照亮了剧团的舞台,更承载着豫东调艺术的传承与创新,作为新郑豫剧团的第三代领军人物,她以数十年的坚守与探索,将传统豫剧的韵味与现代审美熔于一炉,成为中原大地家喻户晓的“豫剧名角”。

新郑豫剧团万玉珍

万玉珍的艺术之路始于上世纪80年代,出生于梨园世家的她,自幼耳濡目染,12岁考入新郑戏曲学校,师从豫剧大师阎立品弟子陈素真,主攻闺门旦、花旦,科班出身的她,基本功扎实,唱腔兼具豫东调的高亢激越与豫西调的婉转深沉,尤其擅长塑造刚柔并济的古代女性形象,16岁首次登台主演《秦香莲》,便以“杀庙”一折中悲愤交加的唱腔和精准的眼神表演,赢得满堂喝彩,从此崭露头角,此后,她先后在《花木兰》《穆桂英挂帅》《五女拜寿》等传统剧目中担纲主演,逐渐形成“以情带声、声情并茂”的表演风格。

在艺术实践中,万玉珍始终秉持“守正创新”的理念,她深谙传统豫剧的精髓,却不愿固步自封,为贴近年轻观众,她尝试在保留豫剧板式特点的基础上,融入现代音乐元素,例如在新版《花木兰》中,她将经典唱段《刘大哥讲话理太偏》重新编配,加入交响乐伴奏,既保留了原曲的乡土气息,又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,使这一传统剧目在2021年河南省戏剧节上引发热潮,被誉为“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典范”,她还致力于挖掘本土题材,主导创作了《黄帝故里》《郑风吟》等新编剧目,将新郑的历史文化融入剧情,让豫剧成为讲述地方故事的重要载体。

万玉珍的艺术成就,不仅体现在舞台表演上,更体现在她对剧团发展的引领和青年演员的培养上,自2005年担任新郑豫剧团团长以来,她推行“名师带徒”计划,亲自收授12名青年演员,将自己的表演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,她常对年轻演员说:“演戏先做人,唱戏要有魂。”在她的指导下,青年演员王媛、李阳等人在省市级戏剧大赛中屡获殊荣,剧团整体实力显著提升,她积极推动“豫剧进校园”“戏曲下乡”活动,年均演出超200场,足迹遍布新郑及周边县市的乡村、学校,让更多群众感受豫剧魅力。

新郑豫剧团万玉珍

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的传承人,万玉珍始终将社会责任扛在肩头,2020年疫情期间,她带领剧团创作抗疫小戏《逆行者》,通过网络平台播放,点击量突破百万,用戏曲形式传递正能量,她还连续10年资助贫困学生,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“德艺双馨的艺术家”。

万玉珍的代表剧目涵盖了传统经典与新编剧目,以下为其部分代表作品及艺术特色:

剧目名称 饰演角色 艺术特色 社会影响
《花木兰》 花木兰 唱腔融合豫东、豫西两派,武功扎实,“思亲”“巡营”等唱段情感饱满 被评为河南省“精品剧目”,巡演全国20余个城市
《穆桂英挂帅》 穆桂英 塑造英姿飒爽又深明大义的女帅形象,“捧印”一折成为经典 2018年登上央视《空中剧院》,引发全国观众关注
《黄帝故里》 嫘祖 首次尝试历史正剧,唱腔融入古乐元素,表演庄重典雅 成为新郑市“黄帝故里拜祖大典”的保留演出剧目
《秦香莲》 秦香莲 以“声情并茂”著称,“见皇姑”“杀庙”等唱段催人泪下 累计演出超500场,被誉为“豫剧秦香莲最佳诠释者”

多年来,万玉珍凭借卓越的艺术成就,先后获得“河南省戏剧大赛一等奖”“中国豫剧节表演金奖”“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”等荣誉,其事迹被《中国文化报》《河南日报》等媒体报道,虽已年过六旬,她仍坚持每天练功、带徒,用她的话说:“只要观众还爱看豫剧,我就要一直唱下去,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传下去。”

新郑豫剧团万玉珍

相关问答FAQs

问题1:万玉珍的表演艺术有哪些独特之处?
解答:万玉珍的表演艺术以“声情并茂、形神兼备”为核心特色,在唱腔上,她打破豫剧东、西两派的界限,将豫东调的高亢明亮与豫西调的深沉细腻巧妙融合,形成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;在表演上,她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,无论是花木兰的英姿飒爽、穆桂英的豪迈霸气,还是秦香莲的悲苦坚贞,都能通过眼神、身段和唱腔的精准配合,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,她还善于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表演,如在服装、道具上进行适度改良,既保留豫剧韵味,又提升舞台视觉效果。

问题2:作为新郑豫剧团的领军人物,万玉珍如何推动豫剧的年轻化传承?
解答:万玉珍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推动豫剧年轻化:一是创新剧目内容,创作《青春之歌》《校园新声》等反映当代青年生活的现代戏,用贴近生活的故事吸引年轻观众;二是创新传播方式,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“万玉珍教豫剧”专栏,将经典唱段拆解为教学短视频,累计播放量超千万;三是培养青年人才,与高校合作开设“豫剧订单班”,选拔青年学员进行系统培养,并鼓励他们参与剧本创作、舞台设计等环节,让青年成为传承主力,这些举措使新郑豫剧团的观众平均年龄从55岁降至35岁,有效推动了豫剧艺术的代际传承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