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王吟秋程派唱段为何能成为京剧艺术的瑰宝?

京剧作为国粹,流派纷呈,名家辈出,其中程派艺术以其幽咽婉转、深邃内敛的风格独树一帜,而王吟秋先生作为程派传人中的佼佼者,一生致力于程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,其唱段不仅精准继承了程砚秋先生的艺术精髓,更融入了自身对人物与情感的独特理解,形成了细腻、深沉、富有感染力的演唱风格,王吟秋的嗓音条件或许不如某些程派前辈那般宽厚,但她对声音的控制力、对情感的精准把握,以及对程派“三绝”——脑后音、擞音、颤音的娴熟运用,使其唱段既有程派的“含蓄美”,又有“情韵派”的感染力,成为京剧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。

京剧王吟秋的唱段

王吟秋的程派艺术,首先体现在对程派核心技巧的精准继承与深化,程派唱腔以“脑后音”为主要共鸣方式,发音位置靠后,声音集中而穿透力强,常被形容为“云遮月”,即音色圆润不刺耳,却能在静谧中蕴含力量,王吟秋在演唱中,将“脑后音”的运用发挥到极致,尤其在表现悲苦、压抑的人物情感时,这种共鸣方式能营造出一种“声断气不断”的意境,让听众仿佛能穿透声音,直抵人物内心,例如在《荒山泪》中“谯楼上二更鼓声声送听”一段,她以脑后音起腔,“谯楼上”三字声音沉郁而内敛,如同夜色中的钟声,缓缓敲开张慧珠悲苦命运的序幕;随后的“声声送听”,通过气息的绵延控制,声音如游丝般萦绕,将长夜难眠的孤寂与绝望层层铺展,每一个拖腔都带着微微的颤抖,既体现了程派“擞音”的细腻装饰,又传递出人物内心的泣血之感,程派的“擞音”是一种类似哭泣的装饰音,王吟秋在运用时并非刻意强调,而是将其自然融入旋律,如同人物情感的自然流露,如在《锁麟囊》“春秋亭外风雨暴”中,“春秋亭外”的“秋”字,通过擞音的点缀,既表现了薛湘灵初遇风雨时的惊慌,又暗含其大家闺秀的矜持,分寸感恰到好处。

在代表剧目与唱段的演绎上,王吟秋既尊重传统,又善于结合自身条件进行艺术加工,形成了“情韵兼备”的演唱特色,她的代表剧目多取材于古代女性题材,如《锁麟囊》《荒山泪》《春闺梦》《青霜剑》等,这些角色或善良坚韧,或悲苦冤屈,或情思缠绵,为王吟秋的情感表达提供了广阔空间,以《锁麟囊》为例,薛湘灵从富家千金到落难妇人的身份转变,是程派艺术中“以情带声”的典范,王吟秋在演唱“怕流水年华春去渺”时,声音从早期的明快逐渐转为沉郁,“怕流水”三字通过气口的调整,形成“欲说还休”的停顿,暗示薛湘灵对命运的隐忧;而“春去渺”的“渺”字,以脑后音拖长,声音渐弱却余韵悠长,仿佛春光逝去的无奈与怅惘,在“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”这一核心唱段中,她更是将程派的“顿挫”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,“七情”二字以短促有力的“喷口”唱出,表现人物内心的激荡;随后的“俱已昧尽”,旋律下行,声音如泣如诉,每一个字都带着沉重的叹息,将薛湘灵历经沧桑后的悲凉与通透展现得淋漓尽致,相较于程砚秋先生原版中更侧重“悲情”的演绎,王吟秋的薛湘灵多了几分“韧”与“悟”,她在声音中融入了对人物命运的思考,使唱段既有程派的“悲”,又有“情”的温度。

王吟秋对《荒山泪》的演绎,则进一步深化了程派“悲剧美”的内涵,该剧讲述张慧珠因官府逼税、丈夫惨死,最终悲愤自尽的故事,唱腔以“悲凉凄苦”为基调,王吟秋在演唱“耳听得谯楼四更鼓响”时,通过声音的虚实变化,营造出“幻听”般的意境:鼓声由远及近,再由近及远,声音时而清晰时而模糊,如同张慧珠在恍惚中对现实的逃避;而“这凄凉景象”的“凄凉”二字,她以气声带出,声音微弱却字字含泪,将人物孤立无援的绝望感推向极致,值得一提的是,王吟秋在演唱中非常注重“字正腔圆”与“情真意切”的统一,她认为“字是骨头,腔是肉,情是灵魂”,因此在处理唱词时,她会反复琢磨字音的声韵,如“出”“入”“收”“放”的规律,使每个字都清晰可辨,同时通过旋律的起伏、节奏的快慢,将字词背后的情感内涵传递出来,青霜剑》中“指青天骂一声昏王无道”,“骂”字她以“炸音”唱出,声音爆发力强,充满愤怒与控诉,而“昏王无道”四字则放慢节奏,一字一顿,如同声泪俱下的控诉,极具舞台感染力。

京剧王吟秋的唱段

除了舞台表演,王吟秋在程派艺术的传承上也做出了卓越贡献,她一生收徒严谨,强调“口传心授”,注重将程派的艺术精髓与自身的表演经验相结合传授给学生,她常说:“学戏不仅要学唱腔,更要学人物,学戏背后的‘魂’。”在她的指导下,李海燕、刘桂娟等弟子成为程派新一代的领军人物,将程派艺术发扬光大,她还积极参与程派剧目的整理与录音工作,留下了《锁麟囊》《荒山泪》《春闺梦》等经典唱段的音像资料,这些资料不仅成为后人学习程派的范本,也让更多观众领略到程派艺术的魅力。

王吟秋的唱段之所以能历久弥新,根本原因在于她始终将“情”作为艺术的核心,无论是《锁麟囊》中的善良与坚韧,还是《荒山泪》中的悲苦与冤屈,她都能通过声音的细腻变化,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,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,她的演唱没有炫技的成分,一切技巧都服务于情感的表达,这正是程派艺术“以情带声,声情并茂”的最高境界,正如她自己所说:“唱戏要用心,只有自己先被感动,才能感动观众。”这种对艺术的执着与真诚,让王吟秋的唱段超越了时代,成为京剧艺术中永恒的经典。

相关问答FAQs

Q1:王吟秋的程派唱段与程砚秋先生的原腔相比,有哪些独特的艺术风格?
A:王吟秋在继承程砚秋先生程派艺术精髓的基础上,结合自身嗓音条件与艺术理解,形成了“细腻深沉、情韵兼备”的独特风格,具体而言:一是情感表达更侧重“内敛中的爆发”,如《锁麟囊》“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”中,她通过声音的顿挫与气口的控制,将薛湘灵的悲凉与通透处理得层次分明,相较于程砚秋先生原版的“沉郁悲怆”,多了几分“韧”与“悟”;二是在技巧运用上更强调“自然融入”,如“擞音”与“脑后音”的使用,她不刻意炫技,而是将其作为情感表达的辅助工具,使唱腔如人物内心独白般自然流畅;三是人物塑造更具“现代审美”,她注重挖掘女性角色的心理深度,如《荒山泪》中的张慧珠,不仅表现其悲苦,更突显其在命运压迫下的坚韧,让传统人物更具感染力。

京剧王吟秋的唱段

Q2:学习王吟秋的程派唱段,需要注意哪些核心技巧?
A:学习王吟秋的程派唱段,需重点把握以下技巧:一是“脑后音”的共鸣练习,发音时需将声音位置靠后,通过软腭上提、咽壁打开,使声音集中穿透,如“怕流水年华春去渺”中的“流”字,需保持脑后共鸣的稳定性,避免声音发“扁”;二是“擞音”的颗粒感控制,擞音需如同“泣血般”细腻,每个擞音都要清晰且有弹性,避免生硬,如“春秋亭外风雨暴”中的“秋”字,擲音需在自然吸气后快速带出,与旋律融为一体;三是“气口”的精准运用,王吟秋的唱腔讲究“气催声,声带情”,如“谯楼上二更鼓声声送听”中的“送听”,需通过气息的绵延支撑,使声音如游丝般不断,体现长夜难眠的孤寂;四是“字正腔圆”与“情真意切”的统一,需先理解唱词含义,通过字音的声韵(如“出”“入”“收”“放”)与旋律的起伏,将情感注入每个字,避免“重腔轻情”,还需注重对人物内心的把握,只有先理解人物,才能让唱腔“有灵魂”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