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京剧刘玉麟的师傅

京剧刘玉麟的师傅是余叔岩,这位“京剧老生三鼎甲”之一谭鑫培的弟子,不仅是余派艺术的创始人,更是刘玉麟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引路人,刘玉麟(1908-1976),原籍北京,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京剧,早年入富连成社科班,先习老生,后因嗓音条件出众,被余叔岩收为入室弟子,成为余派艺术的重要传承者之一。

京剧刘玉麟的师傅

余叔岩(1890-1943)的艺术生涯堪称京剧老生行当的标杆,他出身梨园世家,祖父余三胜是“京剧老生前三鼎甲”之一,父亲余紫云是著名青衣,幼年学艺曾师从吴连奎、姚增禄等,后拜谭鑫培为师,深得谭派精髓,又不拘泥于师承,结合自身嗓音特点(“脑后音”“云遮月”)与表演经验,创立了以“韵味醇厚、细腻传神”为特色的余派艺术,其代表剧目《定军山》《捉放曹》《搜孤救孤》等,唱腔讲究“抑扬顿挫、字正腔圆”,表演注重“以形传神、寓情于声”,对后世老生行影响深远。

刘玉麟拜师余叔岩的过程颇具传奇色彩,1920年代,刘玉麟在富连成社学艺已初露锋芒,余叔岩观其演出后,认为他“天赋条件好,悟性高”,是可造之材,遂破例收徒,当时余叔岩因身体原因已很少收徒,更极少亲自授课,但对刘玉麟却格外用心,不仅传授《失街亭》《空城计》《斩马谡》(简称“失空斩”)等余派核心剧目,更将余派“声情并茂、形神兼备”的艺术理念倾囊相授,据刘玉麟晚年回忆,余叔岩教戏时强调“先明理,后学艺”,要求演员必须先理解人物性格与剧情逻辑,再通过唱腔、身段外化人物情感,例如在教《捉放曹》时,余叔岩会反复讲解陈宫“杀曹”时的矛盾心理,要求唱腔中既有对曹操的愤怒,又有对自身误投明主的懊悔,甚至一个眼神的转动、一个水袖的甩动,都要精准传达人物心境。

余叔岩对刘玉麟的教导不仅限于技艺,更注重艺术修养的提升,他要求刘玉麟多读书、多观摩,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,避免“为唱而唱”的匠气,在唱腔训练上,余叔岩强调“气为音之本”,要求刘玉麟每日练习“丹田气”,确保嗓音持久稳定;在念白上,则要求“字头、字腹、字尾”清晰分明,做到“响堂、上口、有韵味”,这种“严师出高徒”的教学方式,使刘玉麟的技艺突飞猛进,逐渐形成了“宗余而不泥余,既有余派韵味,又具个人特色”的艺术风格。

京剧刘玉麟的师傅

为更清晰展示余叔岩对刘玉麟的艺术影响,可参考下表:

项目 余叔岩艺术特点 刘玉麟的继承与发展
唱腔 脑后音充沛,行腔细腻,韵味醇厚 完全继承余派“脑后音”技巧,唱腔更显清亮
表演 身段规范,眼神传神,注重人物内心 强调“形神合一”,表演更具书卷气
代表剧目 《定军山》《捉放曹》等 以“失空斩”“捉放曹”为代表,风格严谨
艺术理念 “先明理,后学艺”“声情并茂” 深化“以情带声”,注重剧目内涵挖掘

在余叔岩的悉心指导下,刘玉麟逐渐成为京剧界公认的余派传人,他长期在京津两地演出,以“唱做俱佳、台风正派”著称,尤其擅长演绎历史人物戏,如《捉放曹》中的陈宫、《失街亭》中的诸葛亮等,均被誉为“深得余叔岩神髓”,新中国成立后,刘玉麟积极参与京剧改革与教学工作,将余派艺术心得传授给年轻演员,为余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刘玉麟与余叔岩的师徒情谊,不仅是京剧艺术传承的典范,更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与严谨,余叔岩以“十年磨一剑”的态度教导刘玉麟,而刘玉麟则以“毕生所学报师恩”的信念践行余派艺术,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,至今仍是京剧界宝贵的财富。

京剧刘玉麟的师傅

FAQs
Q1:刘玉麟除了余叔岩外,是否还有其他重要师傅?
A1:刘玉麟早年入富连成社科班时,曾受教于萧长华、雷喜福等京剧教育家,学习了老生基础戏和表演规范,但对他艺术风格影响最深、最具决定性作用的师傅是余叔岩,余叔岩不仅传授了核心剧目,更塑造了他的艺术理念,因此通常将余叔岩视为其“主要师傅”或“正式师傅”。

Q2:余派艺术对后世京剧老生行有哪些具体影响?刘玉麟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?
A2:余派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“唱腔科学化、表演人物化、审美内敛化”上,它改变了老生行“以声为主、忽视人物”的倾向,强调“声情并茂”,刘玉麟作为余派重要传人,一方面通过舞台实践(如演出《搜孤救孤》《洪羊洞》等剧目)保留了余派艺术的精髓,另一方面通过教学(如在中国戏曲学校任教)将余派“先明理后学艺”的理念传递给李和曾、张学津等新一代演员,成为余派艺术从“个人风格”到“流派传承”的关键桥梁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