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剧《挑滑车》是中国传统戏曲武戏中的经典剧目,其故事情节主要取材于清代钱彩所著的历史演义小说《说岳全传》,这部小说以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生平为主线,艺术化地展现了岳家军与金军的激烈对抗,高宠挑滑车”的桥段因其英雄气概和戏剧冲突,被京剧等地方剧种反复改编搬演,成为舞台上久演不衰的武戏代表作。
《说岳全传》成书于乾隆年间,在民间广泛流传,书中塑造了岳飞、岳云、张宪、高宠等一系列忠勇双全的英雄形象,高宠作为岳飞麾下的一员猛将,虽在书中出场不多,但其“挑滑车”的壮举却极具传奇色彩,原著中描述,金兀术率领大军与岳家军在牛头山对峙,为打破宋军阵型,兀术调来“铁浮屠”重甲骑兵和“拐子马”战术,并设下“铁滑车”——用生铁铸成、重达千斤的车轮,以巨力碾压宋军阵地,危急关头,高宠主动请缨,手持“虎头錾金枪”,连续挑翻金军多辆铁滑车,在挑翻第七辆时,因滑车过重、马力过猛,高宠力竭不支,最终被滑车压死,年仅二十余岁,这段情节以极富张力的笔触,刻画了高宠“勇冠三军、力能扛鼎”的英雄形象,其悲壮结局也令人扼腕叹息,为后续故事埋下了悲情的基调。
京剧《挑滑车》在保留原著核心情节的基础上,结合舞台艺术的特点,对故事进行了浓缩和提炼,重点突出了“挑车”这一关键武戏场面,全剧通常以高宠在牛头山战场上的表现为主线,分为“起霸”“观阵”“挑车”“砸死”等场次。“起霸”是武生的经典开场,通过一系列整冠、束带、抬腿、亮相等程式化动作,展现高宠作为大将的威武气势;“观阵”则通过高宠对金军阵势的观察,引出铁滑车的威胁,为其主动请缨做铺垫;而“挑车”一场则是全剧的高潮,演员通过连续的高难度武打动作,如“鹞子翻身”“串绞”“飞脚”“枪花”等,配合舞台上的滑车道具,再现高宠力战群车的激烈场景;最后的“砸死”则以“僵尸”绝技收尾,展现高宠被滑车压下的悲壮瞬间,将英雄形象推向高潮。
在人物塑造上,京剧《挑滑车》对高宠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加工,强化了其“勇”与“忠”的特质,原著中高宠是岳飞的部将,京剧则将其定位为“岳家军五虎将”之一,身份更显尊贵;原著对其性格描写较为简略,京剧则通过唱念做打,突出其豪爽、勇猛、忠君爱国的性格特征,在请战时,高宠的念白“待俺高宠去走一遭!”语气坚定,充满自信;在与金军交战时,武打动作刚劲迅猛,如“挑车”时的连续跳跃、转体,既展现了演员的扎实功底,也凸显了高宠的超凡武艺,京剧还通过舞台美术的配合,如高宠的银白靠旗、虎头枪,金军的铁滑车道具等,营造出金戈铁马的战场氛围,增强了视觉冲击力。
作为武戏的典范,《挑滑车》在京剧舞台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技巧难度,其核心看点在于武生演员的表演,尤其是“挑车”一场,要求演员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高难度动作,同时保持气息稳定、身段优美,挑滑车时需要演员做出“蹦子”“抢背”“旋子”等动作,每挑一辆滑车,动作节奏需逐步加快,力度需层层递进,以体现高宠体力逐渐消耗的过程,而最后的“砸死”,则需要演员运用“僵尸”功法,从高处倒下时身体保持僵直,再以特定姿势落地,既惊险又美观,对演员的腰腿力量和身体控制能力要求极高,能完整演绎《挑滑车》的武生演员,往往被视为京剧武行的佼佼者,该剧也成为衡量武生演员实力的重要标准。
从文化内涵上看,《挑滑车》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英雄主义,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“忠义”的核心价值观,高宠明知铁滑车势不可挡,仍挺身而出,为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生命,这种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的精神,正是儒家文化所推崇的“舍生取义”,剧中通过高宠的悲剧结局,也暗含了对英雄陨落的惋惜,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,使得故事在激烈的武打场面之外,更具思想深度。《挑滑车》的流传也反映了京剧艺术对传统文学资源的创造性转化,将文字叙事转化为舞台表演,使《说岳全传》的故事得以通过更直观、更生动的形式传播,进一步丰富了京剧的剧目宝库。
在京剧发展史上,《挑滑车》经历了多个流派的传承与革新,早期京剧武生演员如俞菊笙、杨小楼等,都对《挑滑车》进行过加工改造,形成了不同的表演风格,俞菊笙的表演以“勇猛跌扑”见长,动作大开大合,气势磅礴;杨小楼则在继承俞派的基础上,融入“儒将”气质,使高宠的形象更加丰满,既勇猛又沉稳,被誉为“武戏文唱”的典范,后来的叶盛兰、盖叫天、王金璐等武生名家,也都擅演此剧,并在表演中融入个人特色,使得《挑滑车》的表演艺术不断丰富和发展。《挑滑车》已成为京剧武戏教学的重要剧目,是培养青年武生演员的经典教材。
京剧《挑滑车》核心情节与艺术表现对照表
情节阶段 | 原著《说岳全传》描述 | 京剧舞台处理 | 艺术特色/技巧体现 |
---|---|---|---|
背景铺垫 | 金兀术设铁滑车阵阻击岳家军,牛头山战局危急 | 通过战旗、锣鼓点营造紧张氛围,高宠登场亮相“起霸” | 程式化动作展示人物身份与气势,武生“扎靠”“翎子功” |
请战观阵 | 高宠主动请缨,观察滑车阵势,判断破敌之策 | 念白“待俺高宠去走一遭!”,配合眼神、身段表现决心 | 念白铿锵有力,身段挺拔,凸显人物豪爽性格 |
力战挑车 | 连续挑翻七辆铁滑车,第七辆因过重导致力竭 | 舞台设置多辆滑车道具,演员完成“鹞子翻身”“串绞”等动作,节奏逐步加快 | 武打套路的连贯性与爆发力,“枪花”“蹦子”等技巧运用 |
悲壮结局 | 被第七辆滑车压死,岳家军为其痛惜 | 运用“僵尸”绝技,从高处倒下落地,配以悲壮音乐 | 悲剧英雄形象的塑造,“僵尸功”的惊险与美感结合 |
相关问答FAQs
Q1:京剧《挑滑车》中的“滑车”是什么,为什么有这么多辆?
A1:“滑车”在剧中是金军使用的攻城作战工具,原型为古代的“撞车”或“礌石车”,剧中设定为生铁铸成、带巨轮的重型武器,依靠人力或畜力推动,用于碾压敌军阵地,原著中金兀术为突破岳家军防线,集中了大量铁滑车形成“滑车阵”,通过数量优势消耗宋军有生力量,京剧为强化戏剧冲突,将滑车数量浓缩为七辆,既符合舞台表演的节奏(每辆挑车的动作设计不同,避免重复),又通过“七”这个数字(象征多)凸显高宠挑战的艰巨性,展现其“力能扛鼎”的英雄形象。
Q2:高宠挑滑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,这个情节在京剧中有何意义?
A2:高宠挑滑车失败的原因,原著和京剧均指向“力竭”与“滑车过重”,具体而言,前六辆滑车虽重,但高宠凭借超凡武艺尚能应对;第七辆滑车因金兀术特意加重(或因连续作战导致体力透支),高宠在挑起瞬间力量不济,最终被滑车压死,这一情节在京剧中的意义有三:一是塑造悲剧英雄形象,通过“虽败犹荣”的结局,凸显高宠“舍生取义”的忠勇精神,增强故事的感染力;二是平衡武戏的节奏,在激烈的打斗后以悲壮收尾,避免一味“武打”的单调;三是传递价值观,强调“英雄并非无敌,但精神永存”,引发观众对牺牲与价值的思考,深化了剧目的思想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