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戏曲频道作为国家级专业戏曲传播平台,始终将黄梅戏作为重点推广剧种之一,通过多元化的节目形式、深度的内容策划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,让这一源于湖北黄梅、盛行于安徽的地方戏曲焕发持久生命力,黄梅戏以其“明快抒情、通俗易懂”的艺术特质,与频道的“传承经典、普及戏曲”使命深度契合,成为连接传统与大众的重要纽带。
黄梅戏的发展历程中,中央戏曲频道扮演了“记录者”与“推动者”的双重角色,从早期的《空中剧院》栏目直播经典剧目如《天仙配》《女驸马》,到近年制作的《黄梅戏名家访谈》系列,频道不仅保留了严凤英、王少舫等艺术大师的舞台影像,更通过4K超高清技术修复老戏,让年轻观众得以领略“时代的回响”,在唱腔方面,频道特别策划“黄梅戏唱腔解析”专题,邀请韩再芬、马兰等当代名家拆解“平词”“彩腔”等板式,通过对比不同流派演绎,展现黄梅戏“以情带声、声情并茂”的独特魅力,剧目创作上,频道既深耕传统,如《打猪草》《闹花灯》等小戏的精编版,也关注新编戏的推广,如《徽州女人》《雷雨》等作品,通过“幕后纪录片+舞台实况”的形式,呈现黄梅戏在题材与表现手法上的创新突破。
为系统化呈现黄梅戏的艺术体系,频道构建了“节目矩阵+传播矩阵”的推广网络,在节目端,除常规栏目外,每年策划“黄梅戏艺术节”特别单元,涵盖剧目展演、青年演员大赛、学术论坛等板块,2023年该活动吸引超千万观众线上参与,黄梅戏进校园”直播单场观看量突破500万,传播端则打通电视端与新媒体端,在“央视戏曲”APP开设“黄梅戏专区”,上线300余部经典剧目及教学资源,短视频平台“一分钟学黄梅戏”系列累计播放量超2亿,《女驸马》经典唱腔手势舞”话题带动超10万用户参与二次创作,实现传统戏曲的破圈传播。
中央戏曲频道的推广不仅扩大了黄梅戏的受众群体,更推动了其艺术传承的代际接力,通过“名家传戏”工程,频道录制了数十位老艺术家的教学视频,建立“黄梅戏数字资源库”,为青年演员提供系统学习范本,频道联合戏曲院校举办“黄梅戏新人培养计划”,通过电视选拔与导师指导相结合,推出一批如程丞、吴美莲等兼具传统功底与时代气息的新生代演员,为黄梅戏注入新鲜血液,这种“老中青”梯队的构建,确保了黄梅戏艺术薪火相传,也让其从地方小戏成长为全国性的大剧种,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。
相关问答FAQs
Q1:中央戏曲频道有哪些固定的黄梅戏栏目?如何观看?
A:中央戏曲频道固定黄梅戏栏目包括《空中剧院》(每周六19:30播出,直播/重播经典剧目)、《名家名段》(每周日14:00,聚焦黄梅戏经典唱段赏析)、《戏曲采风》(不定期播出黄梅戏专题报道,如地方院团动态、新创剧目幕后故事),观众可通过电视频道(CCTV-11)实时收看,也可在“央视戏曲”官网、“央视影音”APP回看往期节目,部分栏目在抖音、B站等平台设有官方账号,更新精彩片段。
Q2:黄梅戏与其他戏曲剧种相比,有哪些独特的艺术特点?
A:黄梅戏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:一是唱腔“明快流畅、乡土气息浓厚”,以“平词”“花腔”为主,语言接近口语,易学易唱,被誉为“中国的乡村音乐”;二是表演“生活化、自然化”,早期多为“三打七唱”的草台班形式,表演贴近生活,如《打猪草》中的载歌载舞,充满生活情趣;三是题材“以民间故事、爱情传说为主”,如《天仙配》歌颂劳动爱情,《女驸马》展现女性智慧,内容通俗易懂,契合大众审美,这也是其能够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