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梨园春”作为河南电视台的品牌戏曲栏目,自1994年开播以来,始终以传承和弘扬中原戏曲文化为己任,其中豫剧与曲剧的经典选段更是栏目中最亮眼的存在,这两种扎根河南乡土的剧种,以其独特的唱腔、鲜活的人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,通过“梨园春”的舞台走进千家万户,成为几代人心中难忘的“乡音记忆”。
豫剧,作为河南第一大剧种,素有“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”之称,其唱腔以“高亢激越、大气磅礴”著称,表演风格质朴粗犷,极具张力,在“梨园春”的舞台上,豫剧选段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,常香玉大师的“红、白、花”三大流派的经典唱段更是被反复传唱,花木兰》中“刘大哥讲话理太偏”,以明快的节奏和铿锵的唱腔,塑造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巾帼豪情;《穆桂英挂帅》里“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”,则通过苍劲有力的唱腔,展现了穆桂英“我不挂帅谁挂帅”的爱国情怀,现代豫剧《朝阳沟》的选段“祖国的大地到处是春光”,以清新流畅的唱腔描绘了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火热生活,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,这些选段不仅展现了豫剧艺术的深厚底蕴,更承载着河南人民的精神特质。
与豫剧的“大江东去”不同,曲剧以其“婉转细腻、生活气息浓郁”见长,被誉为“河南的越剧”,曲剧起源于河南民间歌舞“高跷曲”,唱腔贴近生活,表演贴近百姓,更擅长表现家长里短、悲欢离合,在“梨园春”中,曲剧选段同样魅力四射。《卷席筒》里“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”,以幽默诙谐的唱腔和表演,讲述了小仓娃的悲惨遭遇与机智反抗,既有悲剧内核,又不失喜剧色彩,让人在泪中带笑;《陈三两爬堂》中“樵楼打罢初更鼓”,则以悲凉婉转的唱腔,塑造了陈三两身陷囹圄却刚正不阿的形象,其唱腔如泣如诉,感染力极强,这些选段将曲剧“接地气”的特点发挥到极致,让观众在熟悉的乡音中感受戏曲的温度。
以下是“梨园春”部分经典选段的艺术特色梳理:
剧种 | 经典选段 | 剧目来源 | 艺术特色 |
---|---|---|---|
豫剧 | “刘大哥讲话理太偏” | 《花木兰》 | 唱腔明快有力,节奏鲜明,体现花木兰的英气与责任感 |
豫剧 | “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” | 《穆桂英挂帅》 | 唱腔苍劲豪迈,气势恢宏,展现穆桂英的家国情怀 |
曲剧 | “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” | 《卷席筒》 | 唱腔幽默诙谐,表演生动,兼具悲剧与喜剧元素 |
曲剧 | “樵楼打罢初更鼓” | 《陈三两爬堂》 | 唱腔悲凉婉转,细腻抒情,凸显人物的刚毅与悲苦 |
“梨园春”通过“名家名段+戏迷擂台”的形式,不仅让这些经典选段得以广泛传播,更培养了大批年轻戏迷,栏目中,无论是专业演员的倾情演绎,还是业余票友的精彩展示,都让豫剧、曲剧的选段焕发出新的生命力,这些流淌着中原韵味的唱腔,早已超越了戏曲本身,成为连接河南人与家乡文化的情感纽带,也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。
FAQs
问:豫剧和曲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?
答:豫剧与曲剧虽同属河南地方剧种,但艺术风格差异显著,豫剧唱腔高亢激越,表演粗犷豪放,擅长表现历史大戏和英雄人物,如《花木兰》《穆桂英挂帅》;曲剧则源于民间歌舞,唱腔婉转细腻,贴近生活语言,更擅长表现家长里短、市井生活,如《卷席筒》《陈三两爬堂》,豫剧伴奏以板胡、梆子为主,节奏鲜明;曲剧伴奏以坠胡、瓷笛为主,更具抒情性。
问:《梨园春》对豫剧、曲剧的传承起到了哪些作用?
答:《梨园春》通过电视媒介的广泛传播,让豫剧、曲剧经典选段走进大众视野,打破了戏曲舞台的地域限制;栏目设置的“戏迷擂台”等活动,为业余爱好者提供了展示平台,培养了大批年轻观众和传承人;栏目邀请名家新秀同台演绎,推动了传统剧目的创新与融合,为豫剧、曲剧的当代传承注入了持久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