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拯作为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形象,自宋代以来便在民间传说、话本、戏曲中不断被演绎,成为刚正不阿、执法如山的象征,在传统戏曲中,包拯戏是各地方剧种的重要剧目,以“黑脸”为标志,塑造了一个不畏权贵、铁面无私的“包青天”形象,这些戏曲选段不仅展现了包拯断案如神的智慧,更融入了民间对正义与公平的向往,成为中华戏曲文化中的经典,以下将从京剧、豫剧、越剧、川剧等主要剧种出发,详细介绍包拯的经典戏曲选段及其艺术特色。
京剧中的包拯戏:铜锤花脸的凛然正气
京剧作为国剧,包拯戏是其净行(花脸)的重要分支,以“铜锤花脸”应工,唱腔苍劲浑厚,表演威严庄重,经典剧目包括《铡美案》《铡包勉》《打龙袍》《狸猫换太子》等,铡美案》中的选段流传最广。
《铡美案》选段:“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”
剧情背景:陈世美考中状元后隐瞒已婚事实,被招为驸马,其妻秦香莲携子上京寻夫,反被驱赶,秦香莲拦轿喊冤,包拯受理此案,不顾陈世美的皇亲国戚身份,最终铡之。
唱腔特点:此段以西皮导板、西皮原板、西皮流水组成,节奏由缓到急,展现包拯升堂时的威严与断案时的果决,开篇“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”一句,以“导板”起腔,高亢激越,奠定“铁面”基调;随后“原板”部分叙述案情,如“驸马爷近前看端详”一段,字字铿锵,既是对陈世美的质问,也是对百姓的交代;高潮部分“流水板”节奏加快,“开铡!”二字斩钉截铁,凸显包拯“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”的决心。
代表人物:裘盛戎是京剧包拯的标志性演员,其唱腔融金少山之雄浑、侯喜瑞之刚劲,形成“裘派”风格,将包拯的威严与人性化演绎得淋漓尽致,如“我正在府中闲饮酒”一段,既有官员的沉稳,也有对百姓的体恤。
豫剧中的包拯戏:黑头行当的民间烟火气
豫剧的包拯戏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贴近民生的叙事深受欢迎,包拯形象被称为“黑脸老包”,唱腔以梆子腔为基础,高亢激越,表演质朴有力,经典剧目有《包青天》《秦香莲》《下陈州》等,秦香莲》中的“劝驸马”选段极具代表性。
《秦香莲》选段:“劝驸马你不必巧言讲”
剧情背景:与京剧类似,但豫剧更侧重秦香莲的悲情与包拯的人情味,包拯在陈世美拒不认妻后,苦口婆心劝其回心转意,最终在法理与情理的冲突中决定铡陈。
唱腔特点:豫剧梆子腔的“慢板”“二八板”“快二八”交替使用,“劝驸马你不必巧言讲”以“慢板”起,唱腔低沉婉转,既有对陈世美的规劝,也有对秦香莲的同情;转“快二八”后节奏加快,“开封府里断过案无数”一段,列举包拯过往断案事迹,展现其经验与担当,铡了陈世美为民除害”一句,以炸音收尾,充满民间正义感。
代表人物:豫剧演员李斯忠以“黑头”著称,其唱腔沙哑厚重,被称为“豫剧裘派”,将包拯的“黑”与“红”(对百姓的热心)结合,如在“见香莲把我的肝肠痛断”一段,通过颤抖的唱腔和眼神,展现包拯内心的挣扎。
越剧中的包拯戏:小生行当的儒雅刚正
越剧以女性演员为主,包拯戏多由“老生”或“官生”应工,唱腔清丽婉转,表演细腻文雅,虽不如京剧、豫剧的包拯“黑脸”突出,但更侧重人物内心的刻画,经典剧目有《包公赔情》《秦香莲》等,包公赔情》选段“嫂娘”极具特色。
《包公赔情》选段:“嫂娘”
剧情背景:包拯的侄子包勉贪赃枉法,被包拯铡死,嫂子(包拯嫂娘)悲愤交加,到开封府哭闹,包拯先是晓之以理,后愧疚于未能管教好侄子,向嫂子赔情,最终嫂子理解包拯的苦心。
唱腔特点:越剧“尺调腔”为主,“嫂娘啊”一句以“导板”起,高亢中带着凄楚;随后“中板”部分“嫂娘你休得泪涟涟”唱腔柔和,既有对嫂子的愧疚,也有对法理的坚持;赔情”时,唱腔转为“清板”,节奏放缓,如“侄儿犯法罪应斩”一段,字字句句饱含深情,展现包拯“法理不外乎人情”的一面。
代表人物:越剧演员徐玉兰曾饰演包拯,其官生唱腔挺拔有力,在“赔情”一段中,通过跪步、颤抖的手势等表演,将包拯的刚正与愧疚融合,打破了传统包拯“冷面”的形象。
川剧中的包拯戏:高腔帮腔的戏剧张力
川剧以“帮打唱”为特色,包拯戏多采用高腔,帮腔(后台众人帮唱)增强了戏剧的叙事性和抒情性,表演上融入川剧绝技,如变脸、藏刀等,使包拯形象更具神秘感,经典剧目有《包公断乌盆》《包公审郭槐》等,包公断乌盆》选段“审乌盆”充满奇幻色彩。
《包公断乌盆》选段:“审乌盆”
剧情背景:书生刘昌被恶棍毒死,魂魄附于乌盆上,向包拯鸣冤,包拯通过审乌盆,最终查明真相,惩治恶棍。
唱腔特点:川剧高腔“一字板”“二流板”“三板”交替,“乌盆近前听我言”以“一字板”起,唱腔高亢悠远,帮腔“冤枉啊!”增强悲愤感;“二流板”部分叙述案情,节奏加快,如“乌盆作证天开眼”一句,帮腔“铁面无私包青天”点明主题;三板”收尾,唱腔斩钉截铁,展现包拯的智慧与威严。
表演特色:川剧演员在审乌盆时,会模拟乌盆的“说话”声,通过口技和身段,将奇幻情节具象化,如“打乌盆”一段,演员以扇子击打乌盆,配合帮腔“打得好!”,既有趣味性,又凸显正义得以伸张的快感。
包拯戏曲选段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
包拯戏曲选段的艺术魅力,首先在于人物塑造的“刚柔并济”:既有“铡驸马”“铡侄子”的刚正不阿,也有“赔情”“劝驸马”的人情味,使形象立体丰满,唱腔与剧种特色紧密结合,京剧的雄浑、豫剧的高亢、越剧的婉转、川剧的奇幻,展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审美差异,这些选段承载着民间对“清官”的信仰,反映了“法大于权”“善恶有报”的传统价值观,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。
以下为各剧种包拯经典选段概览:
剧种 | 经典剧目 | 经典选段 | 唱腔特点 | 表演特色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京剧 | 《铡美案》 | “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” | 西皮导板、原板、流水,苍劲有力 | 铜锤花脸,威严庄重 |
豫剧 | 《秦香莲》 | “劝驸马你不必巧言讲” | 梆子腔慢板、快二八,高亢激越 | 黑头行当,质朴有力 |
越剧 | 《包公赔情》 | “嫂娘” | 尺调腔导板、中板、清板,婉转 | 官生行当,儒雅细腻 |
川剧 | 《包公断乌盆》 | “审乌盆” | 高腔一字板、二流板,帮腔丰富 | 融合绝技,奇幻生动 |
相关问答FAQs
Q1:为什么包拯在戏曲中多为“黑脸”形象?
A1:包拯的“黑脸”形象源于民间传说和戏曲脸谱艺术的结合,在传统脸谱中,黑色象征“刚正无私、铁面无私”,如包拯不畏权贵、执法如山,故以黑脸示人,传说中包拯“月貌阎罗”的面相(面如黑炭),也被戏曲艺术夸张为黑脸,强化其“青天”的威严与正义感,不同剧种虽对脸谱细节有差异(如京剧包拯脑门有月牙,象征“昼断阳、夜断阴”),但黑色始终是其核心标志。
Q2:不同剧种的包拯戏在人物塑造上有哪些差异?
A2:不同剧种因地域文化和表演风格不同,包拯形象各有侧重:京剧的包拯更侧重“官威”,唱腔雄浑,表现其作为朝廷重臣的威严与原则性;豫剧的包拯贴近民间,唱腔高亢,更突出其“为民做主”的亲民形象;越剧的包拯由生行应工,唱腔婉转,侧重其内心的矛盾与人性化的一面;川剧的包拯融入奇幻元素,通过绝技和帮腔,展现其“神断”的智慧与神秘感,这些差异共同构成了包拯戏曲形象的丰富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