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京剧乌盆记全剧本,乌盆申冤的离奇故事背后有何深意?

京剧《乌盆记》是传统京剧中的经典公案戏,取材于《三侠五义》及民间传说,讲述了书生刘世昌被害后魂索冤案、包公断案的故事,全剧以冤情为线索,融合了悬疑、鬼神、清官断案等元素,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黑暗与正义的伸张,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。

京剧乌盆记全剧本

《乌盆记》全剧共分六场,以“遇害—冤魂—托付—断案”为主线,情节跌宕起伏,人物性格鲜明。

第一场:刘世昌遇害

汴梁商人刘世昌(老生)外出经商,归途遇雨,投宿至窑户赵大(净角)家中,赵大见刘世昌行囊沉重,顿起杀心,与妻刘氏(旦角)合谋,将刘灌醉后杀害,焚尸烧制乌盆,欲图谋财害命,刘世昌冤魂不散,化作青烟飘散。

第二场:张别古拾盆

穷困老汉张别古(老旦)在窑外捡到乌盆,见其质地光滑,带回家中盛物,夜半,乌盆突然发出人声,哀求张别古为其申冤,张别古惊骇之余,得知乌盆乃刘世昌魂魄所化,因冤屈难消,附于盆中。

第三场:赵大狡辩

张别古携乌盆至赵大家中,欲询问乌盆来历,赵大见乌盆,神色慌乱,矢口否认见过刘世昌,反诬张别古讹诈,张别古无奈,只得离去,刘世昌魂魄在乌盆中痛哭,暗示张别古寻求官府帮助。

京剧乌盆记全剧本

第四场:包公接状

张别古鼓起勇气,携乌盆至开封府击鼓鸣冤,包公(净角)升堂,见张别古手持乌盆,虽觉奇异,仍准其状,乌盆当堂诉冤,详述被害经过,包公初步判断确有冤情,下令传唤赵大夫妇。

第五场:公堂审案

赵大夫妇被带上公堂,面对包公审问,起初狡辩抵赖,包公命乌盆与赵大对质,乌盆声泪俱下,陈述被害细节(如被灌酒、被勒颈、焚尸等),赵大心理防线崩溃,俯首认罪,刘氏亦哭诉被丈夫胁迫,愿作证。

第六场:真相大白

包公查明真相,将赵大夫妇依律处斩,刘世昌冤魂得以超度,张别古因义举受赏,乌盆被当庭摔碎,寓意冤屈散尽,正义彰显,全剧在“清官断案、善恶有报”的主题中落幕。

主要人物表

角色 行当 身份 性格特点
刘世昌 老生 商人 正直善良,冤魂不屈
赵大 净角 窑户 贪婪狠毒,谋财害命
刘氏 旦角 赵大之妻 软弱从恶,后良心发现
张别古 老旦 拾荒老汉 善良正直,敢于伸张正义
包公 净角 开封府尹 智慧公正,明察秋毫

艺术特色

《乌盆记》在艺术上融合了京剧的唱、念、做、打,尤其以“鬼魂诉冤”和“包公断案”为核心场次,刘世昌魂魄附于乌盆的设定,既充满民间传奇色彩,又通过“盆诉冤情”的情节推动剧情,展现了京剧“虚实结合”的美学特点,包公的“黑脸”形象与刚正不阿的性格,强化了“清官文化”的象征意义,而张别古的平民视角,则为故事增添了底层民众的悲情与坚韧。

京剧乌盆记全剧本

相关问答FAQs

Q1:《乌盆记》中的“乌盆”在剧情中起到了什么作用?
A1:“乌盆”是《乌盆记》的核心道具,具有多重象征意义,它是冤魂的载体——刘世昌被害后魂魄附于乌盆中,成为连接阴阳两界的媒介,推动冤情的揭露;它是“物证”的体现,当堂诉冤时,乌盆的“开口说话”打破了常规案件的证据局限,强化了戏剧的悬疑感和传奇性;乌盆的“摔碎”象征着冤屈的终结和正义的彻底胜利,具有仪式性的叙事功能。

Q2:京剧《乌盆记》为何能成为经典公案戏?其现实意义是什么?
A2:《乌盆记》能成为经典,首先在于其“冤情—伸冤—断案”的叙事结构契合传统戏曲“善恶有报”的审美期待,情节紧凑且富有戏剧冲突;人物形象鲜明,如包公的公正、张别古的善良、赵大的狠毒,具有典型性,易引发观众共鸣;其艺术手法独特,将“鬼神”元素与“公案”结合,既满足了民间对超自然力量的想象,又通过官府断案体现了对法治的向往。
现实意义上,该剧揭露了古代社会的黑暗与人性之恶(如谋财害命),歌颂了底层民众的反抗精神(如张别古伸冤)和清官的正义担当,警示世人“多行不义必自毙”,同时传递了“正义虽迟但到”的价值观,至今仍具有教育意义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