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“传统文化进校园”工程的深入推进,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,在青年群体中焕发新的生机,由河南省教育厅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,郑州大学、河南大学等高校轮流承办的大学生豫剧戏曲大赛,已成为连接青年与传统戏曲的重要桥梁,大赛以“传承豫剧经典,绽放青春风采”为主题,旨在通过青年学子的创新演绎,让百年豫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,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展示文化自信的舞台。
大赛:搭建青年与传统对话的平台
豫剧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,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、朴实生动的表演,承载着中原儿女的文化记忆,在多元文化冲击下,传统戏曲面临着年轻受众流失的挑战,大学生豫剧戏曲大赛的举办,正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——它以赛事为载体,将豫剧的艺术魅力融入大学校园,让青年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。
大赛自2018年启动以来,已成功举办五届,覆盖全省百余所高校,累计参赛选手超2000人次,观众规模达10万余人,赛事不仅设置了专业组(戏曲专业学生)和非专业组(非戏曲专业学生),还创新性地增加了“戏曲创意改编”“校园豫剧短剧”等单元,鼓励学生将豫剧元素与现代生活结合,比如用豫剧唱腔演绎古诗、改编校园故事为戏曲小戏,让传统艺术更贴近青年语境。
多元赛事展现青春活力
大赛的赛制设计兼顾专业性与普及性,分为初赛、复赛、决赛三个阶段,每个环节都精心设置,全方位展现选手的综合素养。
(一)赛制设置与环节亮点
为更直观呈现赛事特点,以下是第五届大赛的赛制安排:
轮次 | 环节名称 | 形式与要求 | 评分占比 |
---|---|---|---|
初赛 | 戏曲基本功展示 | 选手自选豫剧经典选段清唱,需展示唱腔、吐字等基本功,时长3分钟内 | 30% |
复赛 | 选段表演+即兴问答 | 完整演绎选段(可配服装道具),评委随机提问戏曲知识(如流派特点、历史背景) | 50% |
决赛 | 完整剧目/创意改编 | 专业组表演完整折子戏(10-15分钟);非专业组可选择创意改编(如校园题材豫剧短剧) | 20% |
除核心赛事外,大赛还配套举办“豫剧文化周”活动,包括名家讲座(如豫剧表演艺术家小香玉分享“如何用青春语态讲好豫剧故事”)、工作坊(手把手教学生勾脸谱、走台步)、校园巡演(邀请获奖团队走进中小学)等,形成“赛事+活动+传播”的立体化模式,让豫剧文化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参赛情况:非专业学生成主力,创新演绎引关注
大赛最显著的特点是“非专业学生占比高”,第五届大赛中,非专业组选手占比达82%,他们来自计算机、医学、法学等不同专业,因热爱而聚,因坚持而闪耀。
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王浩然,凭借改编自校园生活的穆桂英选段《宿舍里的挂帅》惊艳全场,他将“穆桂英点将”的经典桥段融入宿舍日常,用“点外卖”“查寝”等现代元素制造笑点,同时保留豫剧的铿锵唱腔,最终获得非专业组一等奖,他表示:“豫剧不是老古董,它讲的家国情怀、英雄气概,和我们这代人的价值观是相通的。”
专业组选手则更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,来自郑州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李梦瑶,复赛演绎《花木兰》中“刘大哥讲话理太偏”选段,一招一式严格遵循常派艺术风格,其扎实的功底和饱满的情感赢得评委一致好评,最终斩获专业组冠军。
影响与成果:从“校园赛事”到“文化现象”
大学生豫剧戏曲大赛的影响力已超越赛事本身,成为推动豫剧传承的“青春引擎”。
对学生而言,大赛是文化自信的“实践课”,许多选手表示,通过参赛不仅学会了豫剧的“四功五法”,更深刻理解了“忠孝节义”的文化内涵,河南大学学生张薇说:“以前觉得豫剧‘土’,现在才发现,它的唱腔里有黄河的奔腾,故事里有民族的脊梁。”
对校园而言,大赛催生了“戏曲热”,郑州大学、河南农业大学等校成立豫剧社团,定期举办“戏曲角”活动;部分高校将豫剧纳入美育选修课,开设“豫剧鉴赏与实践”课程,覆盖学生超万人。
对豫剧传承而言,大赛培养了年轻受众和潜在传承人,据组委会统计,大赛后,豫剧相关社团在高校的注册人数年均增长30%,3名非专业选手因表现优异被省级豫剧团特聘为“青年推广大使”,大赛的创新剧目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,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破5000万,让豫剧“破圈”走向更广阔的青年群体。
相关问答FAQs
Q1:非戏曲专业学生如何快速掌握豫剧表演技巧?
A1:非专业学生可通过“三步法”入门:一是利用线上资源,如“中国豫剧网”的免费教学视频、高校戏曲社团的公开课,先学唱腔基础(如“豫剧十三道腔”);二是参与校园工作坊,通过老师指导练习身段、眼神等基本功;三是组队参赛,在团队中分工合作(如有人负责唱腔、有人负责服装),在实践中快速提升,大赛前会组织集中培训,邀请名家进行针对性指导,帮助选手快速入门。
Q2:大学生豫剧戏曲大赛对豫剧传承有哪些具体推动作用?
A2:大赛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四个层面:一是“扩面”,通过青年参与扩大豫剧的年轻受众;二是“育才”,发现并培养了一批热爱豫剧的青年人才,部分选手已成为基层戏曲推广骨干;三是“创新”,鼓励学生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剧目,探索豫剧的现代表达;四是“联动”,搭建了“高校-院团-社会”的合作平台,如获奖剧目可被省级院团采纳,或纳入“戏曲进校园”巡演剧目,形成可持续的传承机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