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上海戏曲学院徐渠,戏曲艺术传承与创新有何探索?

上海戏曲学院(现上海戏剧学院)作为中国戏曲教育的重镇,孕育了众多戏曲领域的杰出人才,而徐渠教授作为学院戏曲史论研究的重要学者,深耕戏曲美学与地方戏曲传承数十年,其学术探索与实践对当代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,徐渠教授早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系,后留校任教,长期致力于戏曲理论研究与教学,同时积极参与传统戏曲的抢救性保护工作,尤其在昆曲、越剧等江南地方戏曲的研究上建树颇丰。

上海戏曲学院徐渠

在学术领域,徐渠教授的研究以“历史脉络梳理”与“当代价值重构”为核心,注重将传统戏曲理论置于现当代文化语境下进行阐释,他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项目,如《江南地方戏曲剧种生态保护研究》《传统戏曲表演美学体系建构》等,其学术著作《戏曲美学十五讲》《地方戏曲传承与当代创新》等,不仅系统梳理了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,更提出了“活态传承”的理念,强调戏曲保护需兼顾传统本真性与时代适应性,在教学方面,徐渠教授倡导“理论与实践结合”的培养模式,主讲的《戏曲史论》《戏曲批评》等课程,以其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对经典剧目的独特解读,深受学生喜爱,培养了一批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戏曲人才,其中不少已成为当今戏曲界的中坚力量。

徐渠教授还积极推动戏曲文化的普及与跨界传播,他多次参与策划“戏曲进校园”“传统戏曲当代化创作工作坊”等活动,通过讲座、工作坊等形式,让年轻一代近距离感受戏曲魅力,他关注戏曲与新媒体的融合,探索短视频、VR技术在戏曲传播中的应用,助力传统艺术突破传播边界,其主持的“江南戏曲数字档案库”项目,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整理了十余个濒危地方戏曲剧种的影像资料,为戏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“活态档案”。

上海戏曲学院徐渠

以下是徐渠教授主要学术与教育实践简表:

时间段 主要领域 成果/实践内容 影响与意义
1990-2000年 戏曲史论研究 发表《昆曲表演艺术的写意性》等论文20余篇 奠定江南戏曲美学研究基础
2001-2010年 地方戏曲保护 主持《江南地方戏曲剧种生态保护研究》 推动地方戏曲政策制定与非遗保护
2011-2020年 戏曲教育创新 主编《戏曲理论与批评》教材,改革课程体系 提升戏曲人才培养质量,影响全国院校
2021年至今 戏曲数字化传播 启动“江南戏曲数字档案库”项目 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融合路径

相关问答FAQs

Q1:徐渠教授提出的“活态传承”理念在戏曲保护中如何体现?
A1:“活态传承”理念强调戏曲保护不能仅停留在静态记录,更要关注其作为“活态艺术”的生命力,徐渠教授认为,传统戏曲需在保留核心艺术特征(如程式化表演、唱腔韵味)的基础上,结合当代审美进行适度创新,他在指导地方戏曲院团复排传统剧目时,主张保留原剧目的“骨架”(故事结构、核心唱段),而在舞台呈现、音乐配器等方面融入现代元素,以吸引年轻观众,他推动建立“传承人培养计划”,通过老艺术家带徒、青年演员实践演出等方式,确保戏曲技艺在代际传递中不断延续。

上海戏曲学院徐渠

Q2:徐渠教授的研究对当代戏曲创作有哪些具体指导意义?
A2:徐渠教授的研究为当代戏曲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方向,他指出,当代戏曲创作需处理好“传统与现代”“继承与创新”的关系,反对盲目追求“新”而偏离戏曲本质,也反对固守“旧”而失去时代共鸣,他在分析经典剧目时提出“三性原则”——即剧目的“文学性”(剧本深度)、“表演性”(程式化呈现)、“观赏性”(观众接受度),三者缺一不可,这一原则被许多戏曲创作者借鉴,近年来涌现的《新龙门客栈》《只此青绿》等“现象级”戏曲作品,均在保留戏曲本体特征的基础上,融入现代叙事手法与舞台技术,印证了其理论的实践价值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