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胜素作为当代京剧程派艺术的杰出代表,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细腻的情感表达,成为京剧舞台上备受瞩目的表演艺术家,她师承程派名家赵荣琛、王吟秋,深得程派“幽咽婉转、起伏跌宕”的精髓,同时结合自身嗓音条件与时代审美,形成了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的艺术风格,她的京剧选段不仅是对经典剧目的传承,更是对人物内心的深度挖掘,每一段演绎都凝聚着对京剧艺术的执着与热爱。
在艺术传承的道路上,李胜素始终以“守正创新”为准则,程派艺术以唱腔见长,讲究“脑后音”“擞音”“颤音”等技巧,李胜素在继承这些传统技法的基础上,注重声音的层次与情感的递进,在《锁麟囊》中“春秋亭外风雨暴”这一经典选段,她通过高亢与低回的对比,将薛湘灵从骄纵到落难的复杂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,开篇“春秋亭外风雨暴”的“暴”字,以爆发力十足的脑后音凸显环境的突变,而后的“怜贫济困是人道”则转为柔和的颤音,流露出角色初时的善良本性,这种声音的“收放自如”正是她多年苦练的成果,除了唱腔,她的表演同样注重“以形传神”,在《春闺梦》中“被纠缠陡觉心境乱”的选段中,她通过水袖的翻飞、眼神的迷离,将张氏对夫君的思念与对战争的恐惧融为一体,让观众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下感受到人物的悲剧命运。
李胜素的代表剧目涵盖传统戏、新编历史剧及现代戏,每个选段都彰显其艺术广度,传统戏方面,除《锁麟囊》《春闺梦》外,《梅龙镇》中的“摆驾九龙阁”选段,她以清亮的嗓音塑造了凤姐的俏皮与机敏,打破了程派“悲旦”的单一印象;新编历史剧《江姐》中的“红梅赞”,她将程派的深沉与革命歌曲的激昂结合,既保留了京剧的韵味,又传递出红色精神的感染力;现代戏《党的女儿》中“万里春色满家园”选段,则通过大段的二黄唱腔,展现田玉梅就义前的坚定与柔情,实现了程派艺术与现代题材的完美融合,这些不同风格的选段,不仅拓宽了程派的表现领域,也为京剧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思路。
为了更清晰地展现李胜素京剧选段的艺术特色,以下是其部分代表作品的简要梳理:
选段名称 | 剧目类型 | 剧情简介 | 艺术亮点 |
---|---|---|---|
春秋亭外风雨暴 | 传统戏《锁麟囊》 | 薛湘灵出嫁途中遇雨,在春秋亭避雨时听闻富家女赵守贞的悲泣,心生怜悯。 | 唱腔起伏跌宕,“暴”字爆发力强,“人道”二字柔和细腻,展现角色性格转变。 |
被纠缠陡觉心境乱 | 传统戏《春闺梦》 | 张氏梦中与夫君团聚,醒来后发现是南柯一梦,陷入更深的痛苦。 | 水袖与眼神配合,唱腔以低回婉转为主,“乱”字以擞音表现内心的迷茫与挣扎。 |
摆驾九龙阁 | 传统戏《梅龙镇》 | 明武宗微服私访,与凤姐在九龙阁相遇,展开一场轻松幽默的互动。 | 唱腔明快俏皮,融入花旦的灵动身段,打破程派“悲旦”局限,展现角色活泼一面。 |
红梅赞 | 新编历史剧《江姐》 | 江姐在狱中听闻新中国成立,以红梅自喻,表达革命必胜的信念。 | 将程派的幽咽与歌曲的激昂结合,“赞”字以高腔收尾,传递出坚定的革命豪情。 |
李胜素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舞台表演上,更在于她对程派艺术的推广与传承,她积极参与京剧进校园、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,让更多观众了解并喜爱京剧,在教学中,她注重“因材施教”,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与性格特点,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表演风格,培养了一批青年京剧人才,她还尝试将程派唱腔与交响乐、流行音乐等元素融合,推出“京剧交响音乐会”,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。
相关问答FAQs
问:李胜素在演绎程派经典时,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?
答:李胜素始终以“守正”为根基,严格遵循程派唱腔的“字正腔圆”“气沉丹田”等基本规范,在传统板式、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,在《锁麟囊》的“寻球”选段中,她保留了程派“慢板”的抒情性,同时借鉴了话剧的台词处理方式,增强了唱段的叙事性;在新编戏《江姐》中,她将程派的“哭腔”与革命歌曲的节奏结合,既保留了京剧的韵味,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,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颠覆,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内核后的合理延伸,让程派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问:初学者如何欣赏李胜素的京剧表演?
答:初学者可从“唱、念、做、打”四个维度入手,重点关注其情感表达与细节处理,在唱腔上,注意听她声音的“抑扬顿挫”,如《春闺梦》中“乱”字的擞音、《锁麟囊》中“人道”的颤音,感受程派“幽咽婉转”的特点;在念白上,注意其字头的清晰与字尾的收放,如《梅龙镇》中凤姐的俏皮念白,带有生活化的语气;在表演上,观察其身段与眼神的配合,如《党的女儿》中田玉梅就义前的眼神坚定,水袖的缓慢垂落,都传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;可结合剧情背景理解人物情感,锁麟囊》中薛湘灵从“骄纵”到“落难”再到“醒悟”的转变,通过唱腔与表演的对比,更能体会李胜素对人物的深度塑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