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州,这座镶嵌在鲁西北平原上的古城,不仅因“扒鸡”香飘四海,更因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而独具韵味,在这片沃土上,戏曲艺术如同运河水般绵延流淌,而张力文,正是这条文化长河中一位重要的守护者与推动者,他深耕德州戏曲数十载,以一腔热忱与创新精神,让传统戏曲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张力文与德州戏曲的缘分,始于童年,上世纪80年代,他常常跟着祖父赶庙会、看大戏,一勾勾、四平调、德州梆子这些土生土长的剧种,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,16岁那年,他考入德州地区艺术学校,系统学习戏曲表演,主攻老生行当,台上的他唱念做打一丝不苟,台下的他如饥似渴地研读戏曲史、乐理知识,逐渐从一名普通演员成长为兼具表演能力与理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,他深知,传统戏曲的传承不能仅靠“口传心授”,更需要理论的支撑与系统的梳理。
在张力文的推动下,德州地方戏曲的保护与研究工作迈上了新台阶,他牵头整理了《德州戏曲志》,收录了自明清以来德州地区流行的12个剧种、200余出传统剧目,其中不少濒临失传的剧本、唱谱得以重现天日,为了解决传统剧目“传而不播”的问题,他大胆创新:在音乐上,将一勾勾的传统曲调与现代交响乐元素融合,让唱腔更富层次感;在剧本上,改编《梁祝》《白蛇传》等经典剧目,加入符合当代审美的台词与情节;在舞台呈现上,引入多媒体技术,通过LED屏展现“扇舞丹青”“水墨梁山”等意境,让年轻观众眼前一亮,2018年,他执导的一勾勾现代戏《运河谣》登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舞台,被誉为“传统戏曲守正创新的典范”。
除了艺术创作,张力文更注重人才培养,他牵头成立“德州戏曲传承基地”,开设青少年培训班,免费教授孩子们戏曲基本功,基地已培养出200余名小演员,其中不少人在省级戏曲大赛中获奖,他还推动戏曲进校园、进社区,每年组织“戏曲下乡”演出超50场,让更多基层群众感受到戏曲的魅力,他常说:“戏曲不是老古董,而是活的文化,只要有人听、有人看、有人学,它就能一代代传下去。”
以下是张力文与德州戏曲传承创新的部分成果概览:
时间 | 事件 | 意义 |
---|---|---|
2005年 | 整理《德州戏曲志》 | 系统保存地方戏曲文献,填补研究空白 |
2012年 | 成立“德州戏曲传承基地” | 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,吸引青少年参与 |
2018年 | 一勾勾《运河谣》全国展演 | 推动德州戏曲走向全国,获“五个一工程”奖 |
2021年 | 开设“张力文戏曲课堂”线上栏目 | 利用新媒体扩大传播,覆盖受众超10万人次 |
张力文的工作,让德州戏曲从“小众欣赏”走向“大众关注”,也让更多人看到传统艺术在当代的生命力,正如他所言:“戏曲的张力,在于它能跨越时空与观众对话;而我们的使命,就是让这份对话永不落幕。”
FAQs
Q1:张力文在创新传统戏曲时,如何平衡“守正”与“出新”?
A1:张力文认为,“守正”是根基,需保留剧种的核心唱腔、表演程式和文化内涵,如一勾勾的“悲腔”“甜腔”等特色板式不能丢;“出新”是路径,需在剧本、音乐、舞台呈现上贴近时代,比如在保留传统音乐框架的基础上调整配器,在故事中融入现代价值观,让老戏新唱既有“老味道”又有“新气象”。
Q2:德州戏曲在当代面临哪些挑战,张力文团队有哪些应对策略?
A2:主要挑战包括观众老龄化、年轻群体认知度低、传承人才短缺等,应对策略包括:通过“戏曲进校园”培养潜在观众;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线上课堂,降低接触门槛;与文旅产业结合,开发戏曲主题研学、文创产品,增强戏曲的互动性与实用性,让传统艺术在“活态传承”中可持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