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北京戏剧学院的京剧专业教学究竟其传承经典与创新发展之道为何?

北京戏剧学院作为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,自建院以来始终以培养高素质戏剧艺术人才为己任,其中京剧专业作为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,承载着传承与创新国粹艺术的重要使命,学院自1950年创办之初便设立戏曲系,京剧专业是其核心组成部分,历经七十余年的发展,已形成集教学、实践、科研于一体的完整培养体系,为京剧艺术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,被誉为“京剧艺术家的摇篮”。

北京戏剧学院 京剧

在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方面,北京戏剧学院京剧专业以“传承流派精髓、培养复合型人才”为目标,构建了多层次、模块化的教学框架,专业方向涵盖京剧表演、京剧音乐伴奏、京剧舞台美术等,其中表演专业细分生、旦、净、丑行当,各行当均遵循“因材施教”原则,结合学生嗓音、身形、性格等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,课程设置兼顾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,核心课程包括京剧基本功(唱、念、做、打)、流派剧目研习、京剧史论、戏曲美学、文化课(古诗文、历史、艺术理论)等,以表演专业为例,低年级以“基功训练”为主,通过毯子功、把子功、身段课等夯实基础;中年级进入“剧目排演”阶段,系统学习《贵妃醉酒》《霸王别姬》《野猪林》等经典剧目,并邀请流派传人亲授流派特色;高年级则侧重“舞台实践”与“创新探索”,参与学院年度公演、国内外文化交流演出,并尝试新编京剧的创作与演绎,为直观展示课程结构,以下为京剧表演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示例:

年级阶段 核心课程模块 培养目标
低年级(1-2年) 基功训练模块 唱腔基础(发声、吐字)、念白训练(韵白、京白)、身段课(台步、水袖、扇子功)、把子功(刀枪棍棒)、毯子功(翻跌技巧) 掌握京剧表演基本技能,规范动作与发声,培养舞台表现力基础
中年级(3-4年) 剧目研习模块 流派剧目(梅派、程派、荀派、尚派等经典剧目)、行当特色课(青衣花旦、老生、净角、丑角专项)、角色创造基础 深入理解京剧剧目内涵,传承流派艺术风格,提升角色塑造能力
高年级(5年) 实践与创新模块 毕业剧目创作、新编京剧实验、国际文化交流演出、戏曲导演基础 锻炼舞台综合实践能力,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,培养创新思维

师资力量是北京戏剧学院京剧专业的核心竞争力,学院拥有一支由“老中青”三代组成的教师团队,其中既有京剧表演艺术家、非遗传承人,也有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青年学者,团队中包括数十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,如梅葆玖、谭孝曾、叶少兰等流派的嫡系传人,他们以“口传心授”的传统方式,将流派艺术的精髓薪火相传;学院还聘请张火丁、李胜素等当今京剧舞台的中坚力量担任客座教授,确保教学内容与舞台实践紧密接轨,这种“传承人+名家+青年学者”的师资结构,既保证了传统艺术的纯正性,又注入了前沿学术视野,形成了“传帮带”的良性教学生态。

在实践教学方面,北京戏剧学院京剧专业始终坚持“以演促学、以赛促练”,学院拥有小剧场、黑匣子剧场等专业演出场地,每年举办“京剧专业学生汇报演出”“新编京剧作品展演”等活动,学生从二年级起便有机会参与舞台实践,平均每人每年参演剧目不少于3部,学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,先后与纽约大学、伦敦艺术大学等国际院校建立合作,组织学生赴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日本等国家进行京剧巡演和文化讲座,让京剧艺术走向世界舞台,2023年学院京剧专业学生赴英国伦敦演出《锁麟囊》《三岔口》等剧目,引发当地观众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浓厚兴趣,被《泰晤士报》评价为“东方美学的惊艳呈现”。

北京戏剧学院 京剧

北京戏剧学院京剧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注重“德艺双馨”,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,更强调艺术修养与人文底蕴的培养,学院开设“戏曲美学”“中国传统思想史”等课程,组织学生观摩故宫博物院、国家大剧院的艺术展览,引导他们从历史、文化、哲学等维度理解京剧艺术的深层内涵,近年来,专业毕业生在国内外各大戏剧比赛中屡获殊荣,如王珮瑜凭借《捉放曹》获得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,万晓慧凭借《梁祝》获得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;毕业生广泛活跃于国家京剧院、北京京剧院等专业院团,以及各大高校戏曲教育岗位,成为京剧艺术传承的中坚力量。

作为京剧艺术的重要研究基地,北京戏剧学院京剧专业还承担着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,如“京剧流派传承数据库建设”“传统京剧舞台美术数字化保护”等,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京剧艺术进行抢救性记录与创新性传播,学院出版的《京剧表演研究》《流派剧目赏析》等学术著作,已成为京剧教育领域的重要参考教材,为京剧艺术的学术化、体系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相关问答FAQs

Q1:北京戏剧学院京剧专业的报考条件是什么?需要具备哪些基础能力?
A:北京戏剧学院京剧专业(本科)报考通常面向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,需通过专业考试和文化课考试,专业考试分为初试、复试、三试,主要考察:①基本功(唱腔、念白、身段、把子功等);②剧目片段表演(自选1-2分钟京剧片段,展示行当特色);③综合素质(节奏感、模仿能力、艺术感悟力),不同行当有针对性要求,如生行需测试嗓音条件,旦行需考察水袖、圆场等技巧,考生需具备一定戏曲基础,建议提前接受专业训练,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积累,如背诵古诗词、学习历史知识,以提升人文素养。

北京戏剧学院 京剧

Q2:京剧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有哪些?职业发展前景如何?
A:京剧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多元,主要包括:①专业院团:进入国家京剧院、地方京剧院等专业戏曲团体,担任演员、演奏员或舞台设计人员,参与国内外演出;②教育领域:在高校、职业戏曲学校或中小学担任戏曲教师,从事艺术教育工作;③文化机构:进入文化馆、博物馆、剧院管理部门,从事戏曲策划、非遗保护、文化传播等工作;④新媒体与跨界创作:参与戏曲主题影视拍摄、数字媒体内容制作(如京剧动画、短视频创作),或参与新编京剧、音乐剧等跨界艺术项目,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提升,京剧艺术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,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广阔,既能深耕传统领域,也能在创新融合中开辟新路径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