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标新,当代越剧舞台上的徐派小生代表性人物,国家一级演员,现任上海越剧院红楼团团长,他以扎实的唱功、深邃的表演和对徐派艺术的精准传承与创新发展,成为越剧界的中坚力量,其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对经典的演绎上,更在于对传统戏曲现代传播的积极探索,作为徐玉兰先生的入室弟子,徐标新深得徐派艺术精髓,嗓音高亢激越,扮相英挺俊朗,表演细腻传神,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,为越剧徐派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徐标新的艺术之路始于对越剧的天然热爱,他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普通家庭,自幼便对越剧的婉转唱腔和优美身段着迷,1988年,他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,接受系统的戏曲科班训练,主攻小生行当,在校期间,他勤奋刻苦,天赋初显,在《珍珠塔》《何文秀》等传统戏中崭露头角,1993年毕业后,他进入上海越剧院,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表现,逐渐成为剧院重点培养的青年演员,为了更好地继承徐派艺术,他主动拜入徐门,成为徐玉兰先生的亲传弟子,在徐玉兰的悉心指导下,他不仅精准掌握了徐派“满宫满调”的发声技巧,更深入理解了徐派艺术“以情带声、声情并茂”的美学追求,徐玉兰先生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、对唱腔细节的极致追求,以及对舞台表演的深刻理解,都成为徐标新艺术成长中的宝贵财富。
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,徐标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,他的唱腔在继承徐派高亢、奔放特点的基础上,融入了现代审美的细腻与通透,既有“金声玉振”的力度,又不失“珠圆玉润”的韵味,尤其在真假声转换、拖腔处理上,他展现出极高的控制力,既能唱得酣畅淋漓,又能唱得委婉深情,将徐派唱腔的“刚柔并济”发挥得淋漓尽致,表演上,他注重“内外兼修”,既通过扎实的程式动作展现小生的儒雅、英武,又深入挖掘人物内心,通过眼神、表情、身段的细微变化,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,他在《红楼梦》中饰演的贾宝玉,既有徐玉兰先生当年的神韵,又融入了当代青年对“叛逆”与“深情”的新理解,成为观众心中的“经典宝玉”;在《西园记》中饰演的张继华,通过“痴”“憨”“情”的多层次表演,将书生的迂腐与纯真展现得淋漓尽致,成为越剧小生中“书生戏”的标杆之作。
徐标新主演的剧目涵盖传统戏、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,展现了他宽广的艺术戏路,传统戏方面,除了《红楼梦》《西园记》,他在《西厢记》中饰演的张生,风流倜傥又情意深挚,唱腔中带着徐派的洒脱,表演中透着文人的才情;《追鱼》中饰演的张珍,则将角色的憨直与深情结合,通过“书馆相会”等经典场次,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魅力,新编历史剧《韩非子》中,他突破性地饰演了法家人物韩非,在历史厚重感与人性复杂性中寻找表演的支点,唱腔设计上融入了更多的叙事性,展现了徐派艺术在新题材中的适应性;现代戏《祥林嫂》中,他虽以小生应工,却通过细腻的表演,将贺老六的质朴、善良与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,体现了越剧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,这些剧目不仅丰富了他的艺术履历,也为越剧舞台带来了多元的审美体验。
作为徐派艺术的传承者,徐标新深知“传承不泥古,创新不离宗”的重要性,他在积极复排徐派经典的同时,也参与到新剧目的创作中,将徐派的表演精髓融入新的艺术构思,在新编越剧《双飞翼》中,他饰演的李商隐,既有文人的风骨,又有爱情的缠绵,唱腔上在徐派基础上融入了更多抒情的元素,表演上则借鉴了话剧的内心独白手法,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,他还致力于徐派艺术的普及与推广,通过举办个人专场、开设戏曲讲座、参与戏曲进校园等活动,让更多年轻观众了解和喜爱越剧,作为上海越剧院红楼团团长,他不仅带领团队复排经典,还鼓励青年演员创新尝试,为越剧艺术的薪火相传培养了新生力量。
徐标新对越剧艺术的贡献,不仅在于舞台上的精彩呈现,更在于他对传统戏曲现代传播的思考与实践,在数字化时代,他积极拥抱新媒体,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越剧知识、演绎经典唱段,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,让古老的越剧艺术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的生机,他的努力,不仅拓宽了越剧的受众群体,也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。
以下是徐标新部分代表剧目及艺术特色简表:
剧目名称 | 饰演角色 | 艺术特色 |
---|---|---|
《红楼梦》 | 贾宝玉 | 继承徐派经典,唱腔高亢深情,表演细腻展现宝玉的叛逆与深情,被誉为“最具灵气的宝玉” |
《西园记》 | 张继华 | 以“痴”“憨”见长,唱腔婉转中带着徐派的洒脱,将书生形象刻画得鲜活立体 |
《西厢记》 | 张生 | 风流倜傥,唱腔洒脱飘逸,身段优美,展现徐派小生的儒雅与才情 |
《追鱼》 | 张珍 | 唱腔真挚动人,表演憨直深情,通过“书馆相会”等经典场次凸显传统戏曲魅力 |
《韩非子》 | 韩非 | 突破小生行当限制,唱腔融入叙事性,表演展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厚重感 |
《双飞翼》 | 李商隐 | 唱腔抒情与徐派高亢结合,表演借鉴话剧手法,赋予文人形象新的时代内涵 |
相关问答FAQs
问:徐标新在传承徐派艺术时,如何在“传统”与“创新”之间找到平衡?
答:徐标新始终坚持“传承不泥古,创新不离宗”的原则,在传承上,他深入研习徐玉兰先生的表演精髓,精准掌握徐派唱腔的“满宫满调”“真假声转换”等核心技巧,确保传统艺术的“根”与“魂”;在创新上,他结合当代审美和剧目题材需求,在唱腔设计、表演手法、人物塑造上进行适度探索,在新编历史剧《韩非子》中,他虽以徐派为基础,但根据法家人物的冷峻性格,调整了唱腔的节奏与力度,融入更多叙事性表达;在现代戏中,他借鉴话剧的内心独白手法,让人物更贴近现实生活,这种平衡既保留了徐派艺术的经典韵味,又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力,实现了传统艺术的“创造性转化”。
问:徐标新饰演的贾宝玉为何能成为经典?与其他版本的贾宝玉相比,他的独特之处在哪里?
答:徐标新饰演的贾宝玉之所以能成为经典,首先在于他对徐派艺术的精准继承——作为徐玉兰先生的弟子,他深得“宝玉”这一角色的精髓,无论是唱腔的“情真意切”,还是表演的“痴情叛逆”,都延续了徐派版本的经典气质,他的独特之处在于“当代性”的融入:在表演中,他不仅展现了宝玉的“富贵闲人”形象,更通过眼神、身段的细微变化,凸显了角色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与对自由爱情的追求,这种“叛逆中的深情”更符合当代观众对人物的理解,他的唱腔在徐派高亢的基础上,融入了更多的细腻与通透,尤其在“黛玉葬花”等场次中,通过拖腔的轻重缓急处理,将宝玉对黛玉的怜惜与疼爱展现得淋漓尽致,既有传统的韵味,又有现代的感染力,使这一经典形象焕发出新的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