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莆田这座千年古城里,烟火气与戏韵始终交织着流淌,清晨的九鲤湖畔,雾气未散时已有摊支起油锅,炸着金黄的蛎饼;傍晚的古街巷尾,锣鼓声随晚风飘来,戏台上的水袖翻飞与台下卤面的香气相映成趣,莆仙戏与莆田小吃,恰似这座城市的双生花,一个用唱腔勾勒岁月轮廓,一个用滋味封存人间至味,在时光里彼此滋养,共酿出独属于莆田的“活色生香”。
莆仙戏,被誉为“宋元南戏活化石”,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五代,兴化方言的温婉缠绵,配上古老的“兴化腔”,唱念做打间皆是千年风韵,它不似京剧的浓墨重彩,也不似越剧的柔婉秀丽,而是带着泥土的质朴与海风的清鲜——演员的步法如莆田荔枝林间的微风,眼神似木兰溪水的流转,就连水袖轻扬,都藏着湄洲妈祖的慈悲与湄湾潮汐的节奏,这种扎根于乡土的艺术,天生便与市井生活血脉相连,而饮食,正是市井生活中最鲜活的注脚。
莆田小吃,是一部用食材写就的地方志,兴化平原的沃土与兴化湾的馈赠,孕育出“鲜、香、柔、滑”的独特风味:卤面的汤底用猪骨、蛏干、香菇慢火熬煮,面条细如银丝,吸饱了汤汁的醇厚;兴化米粉柔韧爽滑,可煮可炒,最简单的“炒米粉”只需蒜末、豆芽提鲜,却能吃出海的鲜与田的甜;炝肉的精髓在于“捶”,将猪里脊肉反复捶打至松软,裹上淀粉下锅油炸,再浇上秘制酱汁,外酥里嫩,连牙口不好的老人也能大快朵颐;还有那街头巷尾的煎包,底壳金黄酥脆,内馅是鲜美的猪肉与韭菜,咬一口汤汁四溢,配上热腾腾的豆浆,便是莆田人最踏实的早餐,这些小吃,没有繁复的技艺,却藏着莆田人对食材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。
当莆仙戏的舞台遇上莆田小吃,便碰撞出“食戏同源”的文化奇观,在传统剧目里,饮食场景从来不是点缀,而是推动剧情、塑造人物的关键,王魁负桂英》中,桂英为书生王魁送行,端出的正是莆田特色“线面”——细如发丝的面条象征情意绵长,汤里的蛋花、虾米则暗含“盼君早归”的祈愿;而《团圆之后》的“家宴”一折,桌上摆的卤面、炝肉、煎包,不仅是莆田待客的最高礼遇,更通过“谁先动筷”“如何分肉”等细节,暗喻着家族伦理与人情世故,演员们通过细腻的表演,将“吃”的仪式感与情感张力推向高潮——夹起一筷子卤面时微微颤抖的手,咬一口煎包时眉宇间的满足,都让角色有了烟火气,也让观众在戏里看见自己的生活。
更妙的是,莆仙戏的表演艺术中,藏着许多与小吃的“隐秘关联”,比如莆仙戏的经典动作“踏三步”,模仿的是莆田人做“蛎饼”时的节奏——摊开面糊、撒上海蛎、包裹菜馅、下锅油炸,一气呵成,步法与动作的韵律感竟与戏曲程式不谋而合;而“扇花”的翻飞,有时恰似厨师颠勺时的弧度,手腕一转,锅里的食材便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抛物线,这些源于生活的艺术提炼,让戏曲表演有了“可触摸的温度”,也让小吃制作有了“可视化的诗意”。
在莆田,看戏与吃小吃从来不是割裂的活动,逢年过节的“社戏”,戏台往往就搭在庙前广场,周围必是小吃摊的天下——卖“润饼菜”的摊主一边卷着春饼,一边跟着哼唱;炸“油豆腐”的油锅滋滋作响,与锣鼓声此起彼伏;孩子们举着“糖塔”,挤在戏台前,眼睛盯着台上的“大花脸”,嘴巴却没停过,这种“边看戏边吃食”的场景,是莆田人最鲜活的集体记忆,老人们常说:“戏是活的史书,吃是家的味道,少了哪个,都像缺了盐的汤,没滋味。”
这种“食戏同源”的文化正在以新的方式延续,在莆田的“戏博馆”里,有专门展示“戏曲中的饮食文化”展区:泛黄的戏本上,用朱笔标注着“卤面”“炝肉”等饮食台词;老照片里,戏班在后台用脸盆煮着米粉,演员们围坐在一起,边吃边对词;甚至还有复原的“戏台小吃摊”,木质推车上摆着仿古的食盒,里面是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点心,而在一些创新餐厅里,厨师们将戏曲元素融入菜品——“水袖卷”是包裹着海鲜的润饼,“脸谱糕”用天然色素绘制成戏曲角色,就连摆盘,都像戏台上的“一桌二椅”,充满了仪式感。
序号 | 莆仙经典剧目 | 饮食场景 | 对应小吃 | 文化寓意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《目连救母》 | 斋饭布施 | 莆田素面(线面) | 慈悲为怀,邻里互助 |
2 | 《王魁负桂英》 | 书生送别 | 线面、煎包 | 情意绵长,盼君早归 |
3 | 《团圆之后》 | 家宴团聚 | 卤面、炝肉 | 家庭和睦,孝道传承 |
4 | 《春草闯堂》 | 市井叫卖 | 蛎饼、海蛎煎 | 平民智慧,市井烟火 |
莆田的烟火,是戏台上的锣鼓铿锵,也是街巷里的香气袅袅;莆田的韵味,是唱腔里的千年回响,也是小吃里的百代滋味,当莆仙戏的“雅”遇上莆田小吃的“俗”,便成就了一种最动人的平衡——它让古老的艺术活在当下,也让平凡的饮食有了灵魂,或许,这就是莆田的魅力:不必刻意追寻,只需走进一条老街,听一曲戏,尝一口味,便能读懂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,以及藏在岁月里,那永不褪色的“人间至味”。
FAQs
莆仙戏曲表演中有没有直接以小吃为主题的传统剧目?
有,最典型的当属《卖饼记》,该剧讲述卖饼郎与戏曲演员的爱情故事,全程融入莆田煎包、蚵仔煎等小吃的制作过程:演员通过唱腔描述“揉面调馅”的工序,用身段模仿“下锅油炸”的动作,甚至将“煎包出锅”的香气作为情感线索,推动剧情发展,这类剧目被称为“食戏”,既是对小吃技艺的展示,也是对市井生活的礼赞。
现代莆田如何将戏曲与小吃的文化结合推广?
近年来,莆田通过“戏台小吃街”“戏曲美食节”等形式推动融合:在莆仙戏演出地周边设置传统小吃摊,搭配戏曲快闪表演,让游客边看戏边品尝“戏里同款”;开发“戏曲主题文创小吃”,如“戏服造型糕点”(用可食用色素绘制成生旦净丑脸谱)、“水袖卷”(模仿戏曲水袖造型的润饼);甚至推出“戏曲研学之旅”,让游客跟随戏曲演员学做小吃,在体验中感受“食戏同源”的文化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