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国戏杯戏曲学院赛事,青年学子如何传承与创新戏曲?

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,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专业教育机构的深耕与品牌活动的推动,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我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戏曲艺术院校,既是戏曲人才培养的“黄埔军校”,也是戏曲艺术创新的重要阵地;而“国戏杯”作为学院倾力打造的品牌活动,已成为连接戏曲教育、创作与演出的关键纽带,两者共同构筑了当代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核心力量,为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
国戏杯 戏曲学院

中国戏曲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50年创办的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,后历经多次更名与调整,1978年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院,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与北京市政府共建,2019年入选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,成为戏曲教育领域的标杆,学院始终以“继承传统、弘扬国粹、勇于创新、服务社会”为办学宗旨,形成了以戏曲为核心,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,涵盖表演、导演、编剧、音乐、舞台美术、新媒体艺术等多个领域,培养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戏曲人才,如京剧名家于魁智、李胜素,昆曲艺术家魏海敏,地方戏种领军人物李仙花等,他们活跃在国内外戏曲舞台,成为传承戏曲艺术的中坚力量。

学院的学科建设以“传统为根、时代为魂”为理念,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在教学中,推行“因材施教、个性化培养”模式,针对京剧、昆曲、地方戏等不同剧种的特点,制定差异化的培养方案;强调“教学实践一体化”,通过“课堂学习+舞台实践+创作研究”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,让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功底的同时,提升舞台表现力和艺术创新能力,学院师资队伍实力雄厚,既有杜近芳、叶少兰等“非遗”传承人、著名表演艺术家担任客座教授,也有中青年理论学者和一线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,形成了“老中青结合、技艺并重”的梯队结构,为戏曲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。

“国戏杯”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品牌活动,自21世纪初创办以来,已发展成为集赛事展演、学术研讨、国际交流于一体的大型戏曲艺术平台,其宗旨是“以赛促学、以赛促创、以赛促传”,旨在发掘青年戏曲人才,推动戏曲艺术创新,扩大戏曲文化的公众影响力,赛事内容丰富多元,覆盖戏曲表演、编剧、导演、音乐设计、舞台美术等多个领域,参赛对象包括全国戏曲院校在校生、青年戏曲从业者、戏曲爱好者以及国际青年戏曲团体,形成了“专业引领、大众参与、国际视野”的格局。

国戏杯 戏曲学院

“国戏杯”的核心赛事包括“全国学生戏曲大赛”“青年戏曲演员邀请赛”“戏曲编剧/导演创作大赛”“全国地方戏种展演”及“国际青年戏曲交流周”等。“全国学生戏曲大赛”面向全国戏曲院校在校生,分设京剧、昆曲、地方戏等组别,重点考察学生的传统功底与舞台表现力,获奖学生不仅可获得奖金和证书,还有机会参与学院组织的国内外巡演;“青年戏曲演员邀请赛”则聚焦28岁以下的青年从业者,鼓励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,推动戏曲艺术与当代审美接轨;“戏曲编剧/导演创作大赛”以“新编剧目”“经典新编”为主题,鼓励青年创作者挖掘时代素材,探索戏曲艺术的表达边界,优秀作品将被纳入学院的教学剧目库或推荐给国家级院团上演;“全国地方戏种展演”为川剧、越剧、黄梅戏、粤剧等地方戏种提供展示平台,通过“一剧一评”“专家导赏”等形式,促进地方戏种的交流与保护;“国际青年戏曲交流周”则邀请海外戏曲院校和团体参与,通过工作坊、联合演出、学术论坛等形式,推动中国戏曲与世界戏剧的对话,提升戏曲艺术的国际影响力。

中国戏曲学院与“国戏杯”之间存在着共生共荣的紧密联系。“国戏杯”既是学院教学成果的“试金石”,也是推动学院改革创新的重要“催化剂”,学院通过“国戏杯”将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深度结合,学生在赛事中检验学习成果,教师通过指导参赛发现教学问题,从而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,针对地方戏种人才稀缺的问题,学院在“国戏杯”地方戏种展演中增设“地方戏种传承奖”,鼓励地方院校加强特色剧种的教学与研究,推动了地方戏曲的活态传承。“国戏杯”为学院搭建了开放的创新平台,通过编剧、导演大赛等环节,鼓励师生打破传统思维,将现代科技、现代表达融入戏曲创作,如新媒体艺术系学生利用VR技术开发戏曲沉浸式体验项目,在“国戏杯”中引发广泛关注,为戏曲艺术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。

“国戏杯”还承担着戏曲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,赛事期间,学院通过“戏曲进校园”“公益演出”“大师课”等活动,让更多青少年和普通观众接触戏曲、了解戏曲,在“国戏杯”全国地方戏种展演中,组织演员走进中小学,通过互动教学让学生体验戏曲身段、唱腔,培养年轻观众的戏曲兴趣;通过电视、网络等媒体直播赛事盛况,扩大戏曲艺术的传播半径,让“老戏”焕发“新彩”。

国戏杯 戏曲学院

相关问答FAQs

问题1:“国戏杯”赛事对参赛者的职业发展有哪些具体帮助?
解答:“国戏杯”作为国内戏曲领域的高水平赛事,对参赛者的职业发展具有多重推动作用,赛事为参赛者提供了专业认可的“敲门砖”,获奖者尤其是学生群体,更容易获得国家级院团(如国家京剧院、中国京剧院)的签约机会,或被推荐参与重要演出活动,如央视春节戏曲晚会、全国戏曲展演等,赛事期间参赛者能与行业专家、知名导演、编剧面对面交流,获得专业指导和人脉资源,例如青年演员在“青年戏曲演员邀请赛”中被评委推荐给院团负责人,从而开启职业生涯,编剧、导演类赛事的优秀作品可能被院团采纳,转化为实际演出剧目,为创作者提供实践机会;国际交流周环节则帮助青年演员拓展国际视野,获得海外演出或深造机会。“国戏杯”的参赛经历本身就是个人履历的重要加分项,能提升从业者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竞争力。

问题2:中国戏曲学院在招生时,对地方戏种考生有哪些倾斜政策?
解答: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艺术,中国戏曲学院在招生中对地方戏种考生实行多项倾斜政策,在招生计划中专门设立地方戏种名额,针对川剧、越剧、黄梅戏、粤剧、秦腔等地方剧种制定独立的招生指标,确保各地方戏种有足够的人才选拔空间,在考核标准上,地方戏种考生需重点展示本剧种的传统剧目、唱腔特点和表演技艺,评委由地方戏种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组成,更注重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考察,而非统一化的“京剧标准”,在文化课成绩要求上,地方戏种考生可享受适当降分政策,例如在达到省级艺术类本科控制线的基础上,专业成绩特别优秀者可优先录取,学院为地方戏种学生设立“地方戏种专项奖学金”,并配备“一对一”导师(由地方戏种非遗传承人和学院教师联合指导),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地方戏种历史、方言、音乐等特色课程,保护地方戏曲的纯正性和独特性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