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班戏曲动作锻炼教案旨在通过趣味化的戏曲动作练习,促进幼儿大肌肉发展、身体协调性及节奏感,同时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,活动设计注重游戏化、生活化,让幼儿在模仿、探索中体验戏曲动作的韵味,增强身体素质与文化认同。
活动目标
- 认知目标:初步了解戏曲动作中“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”的基本含义,认识2-3种戏曲角色(如花旦、武生)的典型动作特征。
- 技能目标:掌握戏曲基本手位(如兰花指、云手)、步法(如圆场、碎步)及简单身段(如亮相、提襟),能随音乐协调完成动作组合。
- 情感目标:感受戏曲动作的刚柔并济,体验传统艺术的美感,培养对戏曲文化的兴趣和积极锻炼的习惯。
活动准备
- 物质准备:
- 戏曲音乐选段(如《说唱脸谱》伴奏、《女驸马》片段);
- 戏曲服饰道具(水袖、头饰图片、简易马鞭);
- 场地布置:地垫铺成“舞台”,平衡木、拱门作为“戏曲场景障碍”;
- 多媒体设备:播放戏曲人物动作视频(如梅兰芳兰花指示范)。
- 经验准备:幼儿已听过《三岔口》《穆桂英挂帅》等简单戏曲故事,对“生旦净丑”有初步认知。
活动过程
(一)开始部分:情境导入,热身准备(5分钟)
教师情境创设:“今天我们是‘小小戏曲学院’的学员,要学习戏曲演员的‘十八般武艺’,出发前先活动筋骨,避免受伤哦!”
热身游戏:“戏曲动物模仿操”——结合戏曲步法模仿动物动作:
- “小碎步跑”(碎步)→模仿“小兔子采蘑菇”;
- “弓步压腿”(武生弓步)→模仿“大马扬蹄”;
- “手腕绕环”(云手手位)→模仿“小蛇扭动”。
通过趣味模仿,活动手腕、脚踝、腰部关节,激发幼儿兴趣。
(二)基本部分:分步学习,动作探索(20分钟)
认识戏曲基本手位(8分钟)
- 兰花指:教师示范“兰花指”做法(大拇指贴掌心,四指自然弯曲呈兰花状),引导幼儿观察“手指像朵小兰花”,练习手腕左右轻摆、指尖点地(配合儿歌:“大拇指,藏起来,食指中指抬起来,兰花兰花真好看!”)。
- 云手:双脚与肩同宽,双手掌心相对,由胸前向两侧平推画圆(如“推云拨雾”),强调“脚步稳,手要圆”,可两人一组手拉手练习,感受手臂协调。
学习戏曲基本步法(7分钟)
- 圆场:脚尖先着地,脚跟抬起,小步快速直线行走(如“踩着小石子过河”),身体保持直立,教师用“小火车开起来”的比喻引导幼儿排成“火车队”练习。
- 旦角步(碎步):双脚交替快速小步移动,脚跟微抬,双手在体侧做“提襟”动作(手握拳,轻贴腰间),配合音乐《女驸马》片段,让幼儿感受“轻盈如仙”的步法。
组合动作:戏曲小亮相(5分钟)
将手位与步法结合:先走圆场2圈,听到“锵锵锵”(锣鼓声效)后突然停步,做“兰花指+亮相”(一腿微屈,一手兰花指指向斜前方,眼睛看指尖),锻炼身体控制力与眼神配合。
戏曲基本动作练习表
| 动作名称 | 动作要领 | 锻炼目标 | 音乐配合 |
|----------|----------|----------|----------|
| 兰花指 | 大拇指贴掌心,四指弯曲,手腕轻摆 | 手指灵活性、手腕控制力 | 舒缓民乐(如《茉莉花》) |
| 云手 | 双手画圆,脚步与肩同宽 | 协调性、上肢力量 | 节奏明快的戏曲鼓点 |
| 场 | 脚尖着地,小步快走 | 平衡感、下肢耐力 | 《说唱脸谱》伴奏 |
(三)游戏巩固:“戏曲小闯关”(8分钟)
设置“戏曲舞台闯关”游戏,让幼儿在场景中运用动作:
- 第一关“花旦采茶”:走平衡木(独木桥),手持“茶篮”(沙包),做“碎步+弯腰采茶”动作;
- 第二关“武生练武”:钻过拱门(城门),手持“马鞭”(纸棒),做“弓步+云手劈砍”动作;
- 第三关“集体亮相”:所有幼儿到“舞台”(地垫)中央,随锣鼓声完成组合动作,教师用手机记录,播放回放让幼儿互评。
(四)结束部分:放松整理,分享归纳(2分钟)
放松环节:播放舒缓戏曲音乐,教师引导幼儿做“深呼吸+揉肩+拍腿”动作,想象“戏曲演员演出后休息”。
分享归纳:“今天我们学了哪些戏曲动作?你觉得哪个动作最难/最有趣?”鼓励幼儿用动作展示所学,教师表扬幼儿的努力,如“你的兰花指像真正的花旦一样美!”
活动延伸
- 区域活动:在表演区投放水袖、头饰等道具,让幼儿自由创编“小戏曲”;
- 家园共育:请家长带幼儿观看儿童戏曲表演(如《三打白骨精》动画版),在家模仿动作,用照片记录“戏曲小达人”瞬间。
活动反思
本次活动通过“情境-模仿-游戏”三步法,让幼儿在玩中学习戏曲动作,大部分幼儿能掌握兰花指、圆场等基本动作,但在“亮相”时的眼神配合上需加强引导,后续可增加“戏曲眼神游戏”(如“镜子模仿”:教师做眼神动作,幼儿模仿),提升表现力,道具的层次性(如不同长度的水袖)可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,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体验。
相关问答FAQs
Q1:大班幼儿学习戏曲动作容易遇到的困难有哪些?如何解决?
A:常见困难包括:动作不协调(如手位与步法脱节)、节奏感弱(跟不上音乐快慢)、对戏曲文化陌生(觉得动作“奇怪”),解决方法:①分解动作,先练单一手位/步法,再用“儿歌口令”(如“一二三,兰花指;四五六,走圆场”)帮助记忆;②用“慢速-中速-快速”三段式音乐,逐步提升节奏适应力;③结合故事化语言(如“兰花指是花旦姐姐采花的手”),让幼儿理解动作背后的意义,消除陌生感。
Q2:如何在戏曲动作锻炼中融入安全教育?
A:①场地安全:提前检查地面是否防滑,障碍物(平衡木、拱门)周围铺设地垫,避免碰撞;②动作安全:避免过度弯腰、跳跃等易损伤关节的动作(如“下腰”改为“弯腰摸脚”),强调“量力而行”,引导幼儿及时说“我累了”;③规则安全:游戏时明确“排队不推挤”“听音乐停步”,用“戏曲小警察”角色(幼儿轮流担任)提醒同伴,培养自我保护意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