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敬的各位观众,朋友们,大家晚上好!今夜,梨园雅韵,京韵悠扬,我们共同走进百年京剧的经典长卷,即将登场的这出戏,不仅承载着京剧艺术的深厚底蕴,更铭刻着中国戏曲与电影交织的历史印记——它,就是取材于《三国演义》的经典剧目《定军山》。
《定军山》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,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,公元219年,刘备取汉中,与曹操大军对峙定军山,老将黄忠,年逾六旬,却宝刀不老,他主动请缨,在军师法正的辅佐下,智取定军山,刀劈曹军大将夏侯渊,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,这出戏以“老当益壮”为核心,将黄忠的忠勇、智谋与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,更成为京剧老生行当的“开山之作”,其艺术魅力跨越百年,至今仍熠熠生辉。
说到《定军山》,便不得不提京剧大师谭鑫培,1905年,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邀请谭鑫培出演《定军山》中的片段,拍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——尽管只是无声的片段,却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,谭鑫培的表演,将黄忠的“请战”“舞刀”“劈渊”等环节演绎得刚劲有力,唱腔高亢激越,身段利落洒脱,一举奠定“伶界大王”的地位,可以说,《定军山》不仅是京剧的经典,更是中国从戏曲走向银幕的文化起点。
在今天的舞台上,我们将看到的《定军山》,延续了京剧“唱念做打”的精髓,剧中,黄忠的唱腔以西皮为主,高亢明快,如“头通鼓,战饭造;二通鼓,紧战袍;三通鼓,刀出鞘;四通鼓,把兵交”的唱段,节奏层层递进,将战场气氛与老将的豪情融为一体;念白则铿锵有力,尽显老将的威严与自信;“做”与“打”更是全剧的精华——黄忠的“趟马”表演,通过虚拟的策马、扬鞭、勒马等动作,生动展现老将驰骋沙场的英姿;“刀劈夏侯渊”一折,武打设计干净利落,将京剧“虚实相生”的美学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,每一个亮相、每一个劈砍,都凝聚着演员数十年如一日的功底。
为了让您更深入地感受《定军山》的艺术魅力,我们整理了其核心艺术特色,如下表所示:
艺术元素 | 具体表现 | 文化内涵 |
---|---|---|
表演行当 | 靠把老生(黄忠) | 以“靠”为铠甲,“把”为武技,展现老将的英武与智谋,体现京剧“行当分立、各有专攻”的表演体系 |
唱腔板式 | 西皮流水、快板、散板 | 西皮腔明快高亢,流水板节奏紧凑,快板铿锵有力,散板舒展自如,通过板式变化烘托战场氛围与人物情感 |
经典身段 | 趟马、起霸、劈刀 | “趟马”模拟骑马驰骋,“起霸”展现武将整装待发,“劈刀”突出斩将杀敌的果决,动作虚拟而传神 |
武打设计 | 单刀对枪、刀劈夏侯渊 | 结合京剧“一招一式皆有章法”的特点,以“挡、架、劈、砍”等动作,展现“武戏文唱”的韵味,凸显“智取”而非“蛮战”的主题 |
《定军山》的魅力,不仅在于其跌宕起伏的剧情、精湛绝伦的表演,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文化精神,黄忠“老当益壮,不服老”的精神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;剧中“忠勇双全、智勇兼备”的价值取向,契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;而京剧艺术本身,作为“国粹”,更是通过《定军山》这样的剧目,将历史故事、道德观念与审美追求融为一体,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。
今夜,让我们一同透过舞台,回到那个金戈铁马的三国时代,感受老将黄忠的豪情壮志,领略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,相信在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下,这部百年经典将焕发新的光彩,带给我们跨越时空的艺术感动。
就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,有请各位艺术家登场,为我们呈现京剧《定军山》!
FAQs
Q1:《定军山》为什么被称为京剧经典?它在中国戏曲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?
A1:《定军山》被称为京剧经典,首先在于其剧情与人物的经典性——以“老当益壮”的黄忠为核心,既有历史厚重感,又有人物精神的高度概括;其次在于艺术上的高度成就,其唱腔设计、身段表演、武打编排集中体现了京剧“唱念做打”的精髓,成为老生行当的“标杆剧目”;更重要的是,它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:1905年,谭鑫培主演的《定军山》片段成为中国第一部电影,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开端,也让京剧艺术通过新兴媒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,它不仅是京剧艺术成熟的代表作,更是中国戏曲与电影艺术交汇的历史见证。
Q2:京剧中的“靠把老生”是什么意思?黄忠的表演如何体现这一行当的特点?
A2:“靠把老生”是京剧老生行当的一个重要分支,“靠”指演员身着铠甲(“靠旗”是其标志性装饰),“把”则指武打技艺(如把子功,包括刀、枪、剑、戟等器械的使用),这类角色多为武将或老年英雄,既要展现文人的沉稳(老生的“唱念”功底),又要突出武将的勇猛(“做打”的身段),黄忠的表演正是“靠把老生”的典范:唱腔上,他用高亢的西皮腔展现老将的豪情;身段上,“趟马”动作虚拟而传神,靠旗的晃动凸显驰骋沙场的动态感;武打中,单刀的使用刚劲有力,“劈刀”亮相时眼神坚定、身形稳健,既体现武将的威风,又不失老生的沉稳,完美诠释了“靠把老生”文武兼备的特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