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当下为何需弘扬戏曲?演讲稿传递何种文化力量?

尊敬的各位朋友,大家好!今天站在这里,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——戏曲,或许有人会说,戏曲是老一辈人的记忆,离我们很遥远;但我想说,戏曲就像一条流淌了千年的河流,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喜怒哀乐、精神血脉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了解、去珍视、去弘扬。

弘扬戏曲演讲稿

戏曲是什么?它是“唱念做打”的精妙绝伦,是“生旦净丑”的各具神韵,更是“喜怒哀乐”的人生百态,从先秦的“优孟衣冠”到汉代的“百戏”,从唐代的“参军戏”到宋元的杂剧南戏,再到明清昆曲、京剧的鼎盛,戏曲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,却始终扎根于民间,散发着泥土的芬芳,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,而是老百姓的生活写照:是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里对爱情的忠贞,是《穆桂英挂帅》中家国大义的担当,是《牡丹亭》中“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”的深情,是《智取威虎山》里英雄儿女的豪情,这些故事,通过艺人们的一颦一笑、一招一式,穿越时空,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共鸣与力量。

在这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,戏曲似乎正逐渐被边缘化,剧场里的观众白发渐多,年轻人对戏曲的印象停留在“咿咿呀呀听不懂”“节奏太慢”的刻板标签中,老一辈艺术家们渐渐老去,年轻一代愿意静下心来学戏的人越来越少,许多珍贵的剧种、唱腔、表演技艺,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,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吗?戏曲不是老古董,而是活着的传统,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,如果我们不去弘扬,这份文化瑰宝可能真的会从我们手中溜走。

弘扬戏曲,首先要“懂”戏曲,很多人对戏曲的疏远,源于不了解,戏曲的世界里藏着无尽的宝藏:京剧的“西皮流水”明快激越,“二黄慢板”深沉婉转;昆曲的“水磨调”细腻悠扬,一板一眼都如诗如画;豫剧的高亢嘹亮,像极了中原大地的豪爽;越剧的婉转缠绵,仿佛江南水乡的温柔,当我们静下心来,听一段《贵妃醉酒》的“海岛冰轮初转腾”,看一场《霸王别姬》的剑舞飞扬,我们会发现,那些看似“老旧”的艺术,其实有着直抵人心的魅力,我们可以从经典的剧目入手,了解背后的故事,感受唱腔的韵味,甚至学上几句简单的身段和唱词,慢慢走进戏曲的大门。

弘扬戏曲演讲稿

弘扬戏曲,更要“传”戏曲,传承不能只靠少数艺术家,需要全社会的参与,学校可以开设戏曲兴趣课,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戏曲,学唱戏曲童谣,体验水袖、脸谱的乐趣;社区可以组织戏曲演出、讲座,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彩的表演;媒体可以多制作一些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戏曲节目,比如用流行音乐改编戏曲唱段,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戏曲演员台前幕后的故事,让戏曲以更时尚、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,更重要的是,我们要支持戏曲创作,鼓励艺术家们既保留传统精髓,又融入时代元素,创作出更多反映当代生活、年轻人喜爱的好作品,就像近年来新编京剧《红军故事》、越剧《新龙门客栈》,既保留了戏曲的本体特征,又讲好了新时代的故事,让老戏迷叫好,让新观众眼前一亮。

朋友们,戏曲是我们民族的“声音记忆”,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,它承载着“仁义礼智信”的价值追求,展现着“美善相乐”的审美理想,弘扬戏曲,不是要我们回到过去,而是要让这份文化力量滋养我们的今天,点亮我们的未来,让我们都成为戏曲的“知音”和“传声筒”,走进剧场,打开手机,为戏曲点赞,为演员喝彩,让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,在新时代的土壤中,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!

相关问答FAQs

弘扬戏曲演讲稿

问:年轻人觉得戏曲节奏慢、听不懂,如何让他们对戏曲产生兴趣?
答:年轻人对戏曲的疏离,很大程度上源于接触方式和认知偏差,可以创新戏曲传播形式,比如将戏曲唱段改编成流行音乐、说唱,或制作成动画、短视频,用他们熟悉的媒介呈现;降低欣赏门槛,通过图文解读、字幕注释等方式帮助理解剧情和唱词,同时结合现代审美,设计戏曲元素的文创产品、服饰妆容,让戏曲“潮”起来;鼓励互动体验,比如开展戏曲工作坊、校园戏曲社团,让年轻人亲身尝试唱念做打,感受戏曲的魅力,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。

问: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弘扬戏曲做些什么?
答:弘扬戏曲并非遥不可及,普通人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:一是主动观看戏曲演出或节目,关注戏曲院团的动态,用支持为戏曲传承注入动力;二是学习并分享戏曲知识,比如向朋友介绍经典剧目、讲解脸谱象征意义,或在社交媒体上转发戏曲相关内容,扩大影响力;三是参与戏曲活动,比如社区戏曲沙龙、公益讲座,甚至带孩子体验戏曲课程,让戏曲走进家庭生活;四是尊重和珍惜传统,比如购买正版戏曲音像制品,支持老艺术家,让更多人感受到戏曲的价值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