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江南水乡的某个古镇,戏台子立在青石板街的尽头,飞檐翘角下悬着两盏红灯笼,一到傍晚就亮起来,像两颗熟透的柿子,后台的油灯昏黄,老周正用竹篾扎着“鲤鱼跳龙门”的灯骨,手指关节粗大,却灵活得像在拨弄琴弦,十二岁的周小满蹲在旁边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,竹篾划过手背,他也没觉疼——这是他第五次看爹扎灯了,爹说,灯科戏曲剧的魂,都在这灯彩里。
灯科戏曲剧,是这方水土独有的老戏种,早年间,元宵灯会、庙会祭祀,都要演,台上唱的是高腔、昆曲,台下挂的是宫灯、走马灯,演员的脸在灯影里明明灭灭,像活了过来,老周是镇上剧团的灯彩师傅,也是“文武丑”角儿,年轻时演过《张三借靴》里的张三,一瘸一拐的步子逗得满堂喝彩,现在老了,手上功夫没丢,倒更精了,他扎的灯,不是死的——鲤鱼嘴能开合,龙睛会转,连凤凰的羽毛都能被风带得轻轻颤,演到“仙鹤下凡”那场,仙鹤翅膀一扑棱,台下小孩儿都要伸出手去接。
小满不爱学扎灯,嫌“慢”,坐不住,他爱看爹上台,爹一上台,整个人都不一样了,腰板挺直,眼睛放光,说话像打连珠炮,哪怕扮着丑角,也透着一股子精气神,有次演《打铁》,爹演铁匠,抡着铁锤“叮当叮当”地敲,火花是用铁屑染了红磷撒的,落在台前灯彩上,灯彩里的“火龙”仿佛真被点着了,小满在台下攥着拳头,比自己上台还激动,散场后,爹卸了妆,脸上油彩没擦干净,眼角带着褶子,问他:“想学不?”小满把头摇得像拨浪鼓:“太苦了,每天要练功,还要背戏文。”爹叹口气,没说话,只是把那盏“鲤鱼灯”递给他:“灯要是扎不好,戏里的神仙就飞不起来。”
小满真正想学戏,是十三岁那年,剧团去邻村演出,演《白蛇传》,小满演小青,第一次上台,腿抖得站不住,唱高腔时破了好几个音,台下的观众有人笑,老周在台侧急得直跺脚,却没出声,演到“水漫金山”,小青耍双剑,一个转身没站稳,差点摔下台,老周突然冲上台,一把扶住他,低声说:“别慌,看灯!”小满抬头,看见台前四角的“水波灯”正蓝汪汪地亮着,灯影里的水纹晃啊晃,像真把金山围住了,他突然定了神,跟着灯的节奏舞剑,剑光和灯影搅在一起,台下竟响起了掌声,那以后,小满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功,压腿、吊嗓,手心磨出了茧子,就学着爹的样子,用灯油擦一擦——爹说,灯油养手,也养心。
父子俩的第一次大吵,是小满十八岁那年,剧团要排新戏《哪吒闹海》,老周让小满演哪吒,小满却想演“风火轮”——他觉得风火轮用灯彩做,能转出火光,肯定比演人有意思。“你爹我当年从台侧跑到台角,都要演哪吒,你现在倒好,想躲后台扎灯!”老周拍着桌子,胡子都在抖,小满梗着脖子:“现在谁还看人啊?都看灯彩!上次邻村剧团用LED灯,观众比我们多一倍!”老周气得说不出话,转身去扎灯,竹篾捏得“咔咔”响,那天晚上,小满偷偷看了爹扎灯,爹在扎“风火轮”,红绸布裹着铁丝,里面嵌着小灯泡,灯线从轮轴里穿出来,爹的手抖得厉害,好几次扎破了手,小满突然鼻子一酸,跑过去接过竹篾:“爹,我演哪吒,风火轮你扎,好不好?”老周看了他半晌,点了点头,眼圈却红了。
《哪吒闹海》演出那天,戏台前挂满了“海浪灯”“龙宫灯”,哪吒踩着风火轮出场时,轮子里的灯泡突然亮了,红光闪闪,像真的燃着火,小满穿着红肚兜,扎着冲天辫,耍着乾坤圈,台下的观众都看呆了,演到“剔骨还父”,小满跪在地上哭,台前的“孝灯”突然暗了,只留一束光打在他身上,像爹的手在摸他的头,老周在台侧看着,眼泪掉在了灯彩上,洇开一小片湿痕——他知道,这戏,传下去了。
后来,剧团越来越难,年轻人爱看流行歌舞,老戏台上的灯彩一年比一年旧,老周病了,躺在家里,看着墙上的旧戏服发呆,小满成了剧团团长,他没放弃灯科戏曲剧,反而带着年轻人改:把LED灯和传统纸扎结合起来,演《梁祝》时,蝴蝶翅膀用透明纱做,里面嵌着彩灯,飞起来像真的会发光;在短视频平台拍“灯彩制作”小视频,让更多人知道,原来戏台上的灯,能这么美,有次老周去看演出,看见小满在台上演《张三借靴》,一瘸一拐的步子,像年轻时的自己,台前的“靴子灯”亮着,灯影里的张三,活灵活现,老周突然笑了,咳嗽着说:“这小子,总算没丢我的脸。”
古镇的戏台又热闹了,每到周末,都有年轻人来看灯科戏曲剧,小满带着儿子扎灯彩,小孩儿才五岁,捏着竹篾歪歪扭扭,却嚷着要“扎个孙悟空的金箍棒”,老周坐在台下,看着台上的灯彩亮起来,红的、蓝的、黄的,像星星落在了人间,他知道,这灯科戏曲剧的魂,就像这父子两代人的手,从竹篾到灯泡,从油灯到LED,变的只是形式,不变的,是那份对戏的热爱,对灯的执着。
灯科戏曲剧核心艺术元素解析 |
---|
元素类别 |
灯彩技艺 |
表演程式 |
相关问答FAQs
问:灯科戏曲剧中的“灯科”具体指什么?与其他戏曲剧种的灯光有何不同?
答:“灯科”是灯科戏曲剧的核心标识,特指以“可移动、可互动、可象征”的实体灯彩作为舞台叙事元素的技艺体系,不同于现代戏曲用固定灯光设备渲染氛围,灯科戏曲剧的灯彩是“活”的——如《白蛇传》中的“伞灯”随演员转动,水纹灯影随之流动;《闹天宫》中的“筋斗云灯”可由演员手持,通过灯内机关模拟云朵翻腾,其灯彩不仅是照明工具,更是“会说话的道具”,直接参与剧情表达,形成“灯随戏动,戏因灯活”的独特美学。
问:父子传承在灯科戏曲剧中面临哪些挑战?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?
答:父子传承的核心挑战在于“观念差异”与“技艺断层”,老一辈艺人强调“守旧”,认为灯彩扎法、唱腔板式不可改动;年轻一代则希望融入现代元素(如LED灯、数字投影)以吸引观众,平衡的关键在于“守魂创新”:传统技艺的根基(如竹篾扎架的韧性、绸布染色的工艺)不能丢,但可借助新技术提升表现力——例如保留纸扎灯的外形,改用LED灯泡替代油灯,既解决安全隐患,又增强灯光效果;在剧目编排上,保留传统故事的内核(如忠孝、善恶),加入现代叙事节奏,让年轻观众产生共鸣,如周氏父子在《哪吒闹海》中,用传统“风火轮灯”骨架结合LED旋转灯,既保留了神话色彩,又符合现代审美,实现了“老戏新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