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晋惠帝时期,朝政腐败,八王之乱爆发,各地藩王拥兵自重,天下大乱,荆州刺史荀嵩奉命镇守襄城,不料被叛将杜曾率数万大军围困,襄城城高池深,本易守难攻,但荀嵩兵力仅有数千,且粮草将尽,城中军民人心惶惶,更危急的是,杜曾每日轮番攻城,箭如雨下,守城将士死伤惨重,援军却迟迟未至,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挺身而出——她便是荀嵩年仅十六岁的女儿荀灌娘。
荀灌娘自幼不爱红妆,痴迷武艺,常随父亲在军中习练枪棒,骑射样样精通,更有过人的胆识与智谋,城中将领曾多次试图突围求援,均被叛军识破,非但未能成功,反而折损了兵力,眼看城破在即,荀灌娘闯入议事厅,对父亲荀嵩道:“父亲,如今困守孤城,坐以待毙,不如让女儿带人突围,前往平阳与宛城搬取救兵!”荀嵩看着女儿稚嫩却坚毅的脸庞,既心疼又犹豫:“你乃一介女流,叛军防范严密,此去九死一生……”荀灌娘跪地泣道:“城破则全家遭殃,百姓亦将涂炭,女儿习武多年,熟悉地形,定能不负所托!”荀嵩被女儿的忠勇打动,含泪点头,挑选了数十名精壮家将,为荀灌娘备下快马干粮,连夜安排突围。
当夜,月色朦胧,荀灌娘身着男装,手持双枪,腰佩利刃,带领家将悄悄潜至城门,叛军因连日攻城松懈,未料城中会有人突围,荀灌娘抓住时机,一声令下,众人突然杀出,与城外巡逻的叛军展开激战,她枪法如龙,左突右挡,接连刺倒数名敌将,带领家将硬生生撕开一道缺口,突出重围,叛军首领杜曾很快察觉,派重兵追击,荀灌娘临危不乱,命部分家将断后,自己率主力日夜兼程,途中多次遭遇小股叛军拦截,均被她以智勇化解:或诱敌深入,或声东击西,最终甩掉追兵,抵达平阳。
平南将军石览见荀灌娘虽是少年,却言辞恳切、条理分明,对其身份产生怀疑,荀灌娘坦言自己是荀嵩之女,为救父与百姓而来,并详细说明襄城危急之势,石览素来敬重荀嵩为人,却因兵力不足,不敢轻举妄动,荀灌娘当即献策:“杜曾主力围攻襄城,后方必然空虚,将军可先派兵虚张声势,吸引其注意力,我再前往宛城说服都督周访,两军夹击,必能破敌!”石览大喜,当即答应拨付部分兵马,并修书一封,让荀灌娘带给周访。
荀灌娘马不停蹄赶往宛城,都督周访起初见“少年将军”求援,并未放在心上,荀灌娘不卑不亢,以“唇亡齿寒”之理分析局势,又当场演示枪法,展现武艺,周访这才刮目相看,他本就对杜曾叛乱义愤填膺,当即决定与石览联手,亲率八千精兵,与石览所部合击襄城。
襄城中荀嵩见援军无望,已准备与城共存亡,忽然,城外喊杀震天,石览与周访的军队如神兵天降,从东西两侧夹击叛军,杜曾腹背受敌,阵脚大乱,被荀嵩率城中守军杀出,里应外合,最终大败而逃,襄城之围得解,城中军民奔走相告,称荀灌娘为“巾帼英雄”。
事后,晋感念其功,封荀灌娘为“平阳乡君”,京剧《荀灌娘》通过“围城”“请缨”“突围”“求援”“解围”等经典场次,以荀派艺术特有的刚柔并济的唱腔与灵动利落的身段,将这位少女的忠勇、智谋与赤子之心展现得淋漓尽致,成为歌颂女性力量的经典剧目。
人物 | 身份 | 性格特点 | 剧情作用 |
---|---|---|---|
荀灌娘 | 荀嵩之女 | 忠勇、机智、果敢 | 主角,推动剧情发展,体现主题 |
荀嵩 | 荆州刺史 | 忧国忧民、舐犊情深 | 引发冲突,烘托荀灌娘形象 |
杜曾 | 叛将 | 凶狠、狡诈 | 反派,制造危机,推动情节 |
石览 | 平南将军 | 正直、审慎 | 援军一方,体现荀灌娘智谋 |
周访 | 宛城都督 | 义气、果断 | 援军一方,促成解围高潮 |
FAQs
-
《荀灌娘》是哪位京剧名角的代表作?
《荀灌娘》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代表作,荀慧生先生擅长塑造巾帼英雄角色,他对荀灌娘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加工,融合了荀派唱腔的婉转灵动与武戏的身段利落,使该剧成为荀派经典保留剧目,荀派传人如孙毓敏、刘长瑜等均曾演绎此剧,展现了荀灌娘的英姿飒爽。 -
荀灌娘的历史原型是谁?她的故事真实吗?
荀灌娘的历史原型为西晋时期荀嵩之女,其事迹见于《晋书·荀崧传》,史书记载,杜曾围攻襄城时,荀嵩“粮尽援绝”,荀灌娘“率勇士数十人,夜出赴求救”,最终搬来石览、周援军解围,京剧在史实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,如增加了“女扮男装”“枪战突围”等戏剧化情节,使人物形象更丰满,故事更具观赏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