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赣南采茶戏曲频道是什么?如何带你领略采茶戏魅力?

赣南采茶戏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,被誉为“客家戏曲活化石”,其独特的“三脚班”表演形式、高亢婉转的唱腔和贴近生活的剧情,承载着赣南地区数百年的民俗记忆,为推动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传播,赣南采茶戏曲频道应运而生,成为集剧目展播、文化普及、艺术教育、互动交流于一体的专业传播平台,频道以“传承客家文脉,唱响赣南茶韵”为宗旨,通过多元化的内容矩阵与现代化的传播手段,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新生。

赣南采茶戏曲频道

频道定位与核心使命

赣南采茶戏曲频道立足赣南、面向全国,定位为“非遗传承的守护者、客家文化的传播者、戏曲爱好者的家园”,其核心使命包括三方面:一是系统梳理与保存赣南采茶戏的历史资料,包括经典剧目、老艺人访谈、传统唱腔记录等,构建数字化档案库;二是通过创新传播形式打破“曲高和寡”的困境,吸引年轻群体关注;三是搭建艺术交流平台,促进采茶戏与其他戏曲门类、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,推动剧目创作与人才培养,频道不仅服务于本地观众,更致力于让赣南采茶戏走向全国舞台,成为展示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。

板块:多元呈现戏曲魅力 以“经典为根、创新为翼”,构建了六大核心板块,覆盖从欣赏到学习的全链条需求,满足不同受众的观看习惯与审美需求。

经典剧目库

作为频道的核心内容,经典剧目库系统收录了赣南采茶戏自清代以来的代表性作品,包括传统戏《睄妹子》《补皮鞋》《九龙山摘茶》等,以及现代戏《山歌情》《长长的红背带》《围屋女人》等获奖剧目,这些剧目经过数字化修复,保留原汁原味的表演风格,同时采用高清拍摄与多机位呈现,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舞台艺术的魅力。

《茶韵讲堂》

为普及戏曲知识,频道开设《茶韵讲堂》栏目,邀请非遗传承人、戏曲理论学者、资深演员等,通过“理论讲解+现场演示”的形式,解读采茶戏的历史渊源、行当分工(生、旦、净、丑)、唱腔特点(高腔、灯腔、茶腔)、表演技巧(扇子功、矮子步)等,针对采茶戏标志性动作“矮子步”,栏目会从起源(模仿采茶劳动)到技巧训练,再到舞台应用,进行分步教学,让观众从“看热闹”到“看门道”。

《戏里戏外》

该板块聚焦幕后故事,通过纪录片形式展现剧目创作、排练演出的全过程,在《山歌情》复排期间,镜头记录了老艺术家对青年演员的言传身教,以及主创团队如何将客家山歌、采茶劳动等元素融入现代舞台;在原创剧目《客家阿姆》的拍摄中,观众能看到编剧如何从客家妇女的真实故事中提炼剧情,演员如何体验生活以塑造角色,这种“台前幕后”的双向呈现,增强了观众对戏曲艺术的认知与情感连接。

《青春茶戏场》

针对年轻观众,频道打造《青春茶戏场》板块,推出“采茶戏+”创新内容:将经典唱段改编为流行音乐、说唱、动漫等形式,如用电子音乐重新编曲《睄妹子》选段,或制作Q版动画演绎“三脚班”的江湖故事;发起“我与采茶戏”短视频挑战,鼓励网友用戏曲元素进行二次创作,优秀作品可在频道展播,形成“老艺术+新传播”的良性互动。

赣南采茶戏曲频道

《名家工作室》

频道邀请赣南采茶戏国家级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设立“名家工作室”,通过直播、线上课程等形式开展教学,非遗传承人董怀禄的“矮子步教学课”、青年演员李明华的“唱腔训练课”等,既面向专业学员进行系统培训,也开放给业余爱好者参与,实现“专业传承+大众普及”的双重目标。

《戏聚赣南》

作为线下活动的线上延伸,《戏聚赣南》板块实时转播赣南地区的采茶戏演出,包括乡村庙会、文化节、校园巡演等场景,同时策划“戏迷见面会”“名家戏迷对唱”等互动环节,让观众通过屏幕参与戏曲活动,感受“村口戏台”的热闹氛围。

特色传播形式:科技赋能戏曲传播

为突破传统戏曲传播的时空限制,赣南采茶戏曲频道积极探索“电视+网络+移动端”的全媒体传播矩阵,并运用新技术提升观看体验。

  • 多平台覆盖:频道在电视端开设固定播出时段,同时在抖音、B站、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开设官方账号,针对不同平台特性定制内容:电视端侧重完整剧目展播,短视频平台发布“1分钟看懂采茶戏”“名段赏析”等碎片化内容,B站则上线“采茶戏百科”“幕后花絮”等深度视频,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观看需求。
  • 互动功能开发:在移动端APP中,观众可通过“虚拟戏台”功能选择角色、服饰与场景,生成自己的戏曲短视频;“戏迷评分”“弹幕讨论”等功能则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,形成“观看—互动—创作”的闭环。
  • 科技赋能体验:部分剧目采用VR技术拍摄,观众可通过VR设备“沉浸式”坐在剧场前排,感受演员的表演细节;AI技术则被用于“老声音修复”,将早期采茶戏录音中的杂音去除,还原清晰的唱腔,让经典剧目以更高质量呈现。

传承与创新:让古老戏曲“活”在当下

赣南采茶戏曲频道不仅致力于“保旧”,更注重“创新”,在剧目创作上,频道鼓励结合时代主题推出新编戏,如反映乡村振兴的《茶山新歌》、歌颂抗疫精神的《逆行者》,让采茶戏讲述当代故事;在人才培养上,通过“名师带徒”计划选拔青年演员,并联合高校开设“采茶戏表演”专业课程,解决传承断层问题;在文化传播上,与文旅部门合作,将采茶戏融入赣南旅游线路,游客可在景区观看实景演出,体验“采茶—制茶—唱茶”的全过程,实现“以戏促旅、以旅兴戏”。

频道的努力已初见成效:截至2023年,频道累计播出剧目超500部,覆盖观众超千万人次;新媒体账号粉丝量突破200万,短视频播放量超10亿次;年轻观众占比从最初的15%提升至40%,越来越多的“00后”开始主动学习采茶戏、参与二次创作,这些数据印证了传统戏曲在创新传播中的生命力。

赣南采茶戏曲频道

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

作为赣南地区重要的文化阵地,赣南采茶戏曲频道不仅推动了非遗的活态传承,更在文化认同、乡村振兴、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,它让赣南人民通过戏曲重温集体记忆,增强客家文化的自豪感;为乡村提供了文化滋养,通过“送戏下乡”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;采茶戏作为赣南的文化符号,通过频道走向全国,提升了地区文化影响力,为客家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动能。

相关问答FAQs

Q1:赣南采茶戏曲频道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关注传统戏曲?
A1:频道通过“青春化表达”和“互动化传播”吸引年轻观众:在《青春茶戏场》板块将采茶戏与流行文化结合,如改编经典唱段为说唱、动漫,或制作趣味短视频;发起“我与采茶戏”挑战赛、虚拟戏台互动等功能,鼓励年轻人参与二次创作,同时通过B站、抖音等平台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解读戏曲知识,降低观看门槛,让传统戏曲以更轻松、有趣的方式触达年轻群体。

Q2:频道在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发展中扮演了哪些具体角色?
A2:频道主要扮演三大角色:一是“守护者”,通过数字化修复与保存经典剧目、老艺人访谈资料,建立采茶戏档案库,防止非遗流失;二是“推动者”,通过“名师带徒”计划、高校合作培养青年人才,并鼓励新编剧目创作,解决传承断层与内容创新问题;三是“传播者”,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,将采茶戏推向全国舞台,同时结合文旅融合,让戏曲走进景区、校园、乡村,扩大受众覆盖面,实现“活态传承”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