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京剧金龟计全剧剧本讲述了怎样的戏剧故事与人物命运?

京剧《金龟计》是传统京剧经典剧目,取材于民间故事,以“孝悌忠信”为核心,通过廉逢春夫妇的悲欢离合与包公断案的故事,展现了善恶有报、因果循环的传统伦理观念,全剧结构紧凑,情节跌宕,人物鲜明,兼具生活气息与戏剧张力。

京剧金龟计全剧剧本

剧情大纲

场次 情节概要 主要人物及冲突
第一场:得龟 穷老汉廉逢春渔樵度日,于江边钓得金龟,视为转机,却因饥饿暂当于当铺 廉逢春(善良忠厚)、当铺掌柜(市侩贪婪)——贫困与希望的矛盾
第二场:赶夫 廉逢春之妻刘氏嫌贫爱富,逼夫写休书,廉逢春无奈应允,携金龟离开 刘氏(嫌贫)、廉逢春(隐忍)——贫贱夫妻的伦理冲突
第三场:遇公 廉逢春流落街头,遇包拯微服私访,诉冤情,包公见其忠厚,暂留府中为仆 包拯(明察秋毫)、廉逢春(感恩)——清官与百姓的信任建立
第四场:改嫁 刘氏改嫁富户张继宝,继宝母恶毒,虐待刘氏,刘氏悔恨不已 刘氏(悔悟)、张继宝母(刻薄)——改嫁后的因果报应
第五场:审案 张继宝家失窃,疑为刘氏所盗,告至官府;包公审理时,廉逢春携当票作证 包拯(智慧断案)、廉逢春(伸冤)、刘氏(羞愧)——真相与正义的彰显
第六场:认亲 包公当众揭晓金龟真相,廉刘二人夫妻相认,张继宝母受惩,一家团圆 全体人物(善恶有报)——伦理秩序的恢复与道德的胜利

主要人物

  • 廉逢春:穷困潦倒却忠厚善良的老者,以“金龟”为命运转折的寄托,是传统“善有善报”的典型形象。
  • 刘氏:前期嫌贫爱富,后期悔过自新,其性格转变反映民间对“浪子回头”的道德宽容。
  • 包拯:铁面无私的清官形象,通过智慧与洞察力,揭露真相、维护正义,是全剧的“道德仲裁者”。

主题与意义

《金龟计》以“金龟”为线索,串联起家庭伦理、社会矛盾与司法公正,剧中既批判了嫌贫爱富的世俗观念,也歌颂了清官的明察秋毫与百姓的淳朴善良,传递了“善恶终有报”“家和万事兴”的传统价值观,至今仍具教育意义。

相关问答FAQs

问:《金龟计》中“金龟”这一道具有何象征意义?
答:金龟是全剧的核心意象,象征命运的转机与因果的关联,对廉逢春而言,它是贫困中希望的寄托,虽未直接带来富贵,却因包公识破其与案件的关联,成为揭露真相、洗刷冤屈的关键媒介;对剧情而言,金龟串联起“得龟—失龟—认龟”的情节链条,推动矛盾冲突发展与解决,暗喻“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”的伦理必然性。

京剧金龟计全剧剧本

问:剧中刘氏这一角色有何性格转变,其转变反映了怎样的主题?
答:刘氏的性格经历了从“嫌贫爱富”到“悔过认亲”的显著转变,初期她因贫困对廉逢春冷眼相逼,逼其写休书,反映世俗功利对人性良知的侵蚀;后期在包公断案中目睹真相,幡然悔悟,主动认亲,体现传统伦理“知错能改”的教化意义,其转变既推动剧情走向团圆结局,也深化了“家庭和睦重于物质富贵”的核心主题,警示世人珍惜亲情、坚守本心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