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京剧院作为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,不仅是京剧艺术的重要传承基地,更是展示国粹魅力的文化窗口,走进这座承载着百年戏曲历史的艺术殿堂,参观者不仅能感受到京剧的深厚底蕴,更能近距离探寻一台经典剧目从创作到呈现的全过程,是一次沉浸式的艺术熏陶之旅。
参观从入口处的“梨园春秋”主题长廊开始,两侧的玻璃展柜陈列着剧院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:泛黄的戏单记录着1955年建院以来的演出历程,梅兰芳先生用过的戏剑静静躺在丝绒布上,剑柄上的红缨虽已褪色,却仿佛仍能听见先生唱腔里的余韵,长廊尽头,一幅巨大的京剧脸谱墙映入眼帘,红、黑、蓝、金等色彩勾勒出忠、奸、正、邪的角色形象,浓墨重彩间,京剧艺术的写意美学扑面而来。
步入核心展厅“艺术之光”,通过多媒体互动与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,系统呈现了上海京剧院的艺术成就,展厅中央的环形屏幕循环播放着《曹操与杨修》《贞观盛事》《廉吏于成龙》等经典剧目的片段,配以文字解说,让观众了解这些“三部曲”如何以创新视角赋予传统剧目当代生命力,旁边的展柜里,一套《贞观盛事》的唐制官服格外引人注目:蟒袍上的金线用传统“盘金绣”工艺织就,帽翅上的翠鸟羽毛历经百年仍色泽鲜亮,服饰设计师介绍,为了还原唐代官员的气度,团队查阅了大量史料,仅蟒袍上的云纹就修改了17版。
展厅旁的“创作工坊”是剧院的“幕后心脏”,参观者可通过透明玻璃看到道具师正在制作一杆马鞭——牛筋经过反复浸泡、晾晒、打磨,最终达到柔韧适中的手感和逼真的视觉效果;隔壁的服装区,几位绣娘正低头在戏服上“打籽绣”,一针一线间,一朵立体牡丹逐渐绽放,工坊墙上挂着工作流程表,从剧本研讨、服装设计、音乐创作到排练合成,每个环节都标注着严格的时间节点,让人惊叹于一部剧目诞生的精密协作。
剧院的“排练厅”是参观的高光时刻,若恰逢开放日,观众能透过观察窗看到演员们练功的场景:武生在毯功区翻着“鹞子翻身”,汗珠滴落在地;青衣演员对着镜子练习“水袖功”,长袖如流水般划出弧线;乐队老师则在一旁校音,京胡的细弦与月琴的清音交织,构成京剧特有的“西皮流水”调,即使没有排练,厅内的镜子把杆、地面的红漆标记,也无声诉说着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的艰辛。
三楼的“互动体验区”为参观者提供了亲身参与的机会,在“脸谱绘制台”,专业老师指导游客用油彩勾勒简单的脸谱,红色代表忠勇,黑色象征刚直,孩子们举着自己画的“张飞”“关羽”脸谱,笑得合不拢嘴;“戏服试穿区”则准备了生、旦、净、丑的经典行头,游客可以披上靠旗、穿上云履,体验京剧演员的“扮相”,不少年轻人穿着戏服拍照,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感受京剧的时尚感。
参观出口处的“艺术书店”是最后一站,这里不仅陈列着《京剧表演理论》《上海京剧院图志》等专业书籍,还有印有脸谱图案的笔记本、戏服造型的书签等文创产品,让京剧艺术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。
从历史文物到当代创作,从幕后制作到台前呈现,上海京剧院的参观之旅如同一部立体的京剧史诗,让观众在光影流转间触摸到传统文化的脉搏,也看到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与活力。
FAQs
Q1:上海京剧院参观需要提前预约吗?
A:是的,建议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“上海京剧院”或官网进行预约,提供身份证信息即可,每日参观限额,周末及节假日建议提前3天预约,团体(10人以上)需提前7天联系团队预约专线。
Q2:参观时有哪些适合孩子的互动项目?
A:三楼互动体验区设有“小小京剧家”专区,包括脸谱绘制(提供儿童安全颜料和简化模板)、戏服试穿(有儿童尺寸的生角靠甲、旦角水袖等),以及每周六上午的“京剧动作小课堂”,专业演员会教孩子兰花指、台步等基础动作,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京剧乐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