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京剧院作为北方京剧艺术的重要阵地,其保留剧目《打瓜园》自上演以来,便以浓郁的民间气息、鲜活的人物形象和轻松幽默的剧情,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之作,这出源自传统“三小戏”的剧目,经过天津京剧院几代艺术家的打磨与传承,不仅保留了京剧艺术的精髓,更融入了津门文化的独特韵味,在舞台上绽放出历久弥新的光彩。
《打瓜园》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宋朝,讲述了打瓜园主人陶洪(花脸行当)与其女陶金花(花旦行当)父女二人,因看护瓜园与路过的小将军倪继祖(小生行当)发生误会,最终化解矛盾、倪继祖与陶金花互生情愫的一段趣事,全剧围绕“打瓜”这一核心事件展开,从倪继祖口渴摘瓜引发冲突,到陶金花与倪继祖动手“过招”,再到陶洪认出倪继祖是故人之子、身份揭晓,剧情环环相扣,既有生活化的情趣,又有戏剧性的转折,剧中人物性格鲜明:陶金花泼辣聪慧、武艺高强,既有农家少女的质朴,又不乏少女的娇俏;倪继祖年轻气盛、知书达理,虽身为将军却无架子,面对冲突时能保持克制;陶洪则忠厚耿直、深明大义,对女儿疼爱有加,对故人之子更是关怀备至,三个人物之间的互动充满了喜剧张力,尤其是陶金花与倪继祖的“打斗”场面,既展现了京剧武戏的精彩,又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诙谐的念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,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,感受到生活的乐趣。
天津京剧院在演绎《打瓜园》时,既尊重传统,又勇于创新,形成了独特的“津味”风格,在唱腔设计上,该剧遵循了京剧花旦、小生的传统声腔规范,如陶金花的唱段以【西皮流水】为主,节奏明快、旋律活泼,充分展现了人物的灵动俏皮;倪继祖的唱腔则采用【西皮导板】【西皮原板】等板式,唱腔清亮挺拔,凸显了年轻将军的英武气概,天津京剧院的艺术家们巧妙融入了天津方言的声调特点,使得念白更具地方亲和力,例如陶金花与倪继祖争执时的对白,在保留京剧韵白韵味的基础上,适当加入天津话的“嘛”“呵”等语气词,既符合人物身份,又让观众倍感亲切,拉近了舞台与观众的距离,在表演方面,天津京剧院的演员们特别注重生活化与程式化的结合,以陶金花的“打瓜”动作为例,既有京剧“做功”的规范,如云手、踢腿、鹞子翻身等程式化动作,又模仿了农家少女摘瓜、护瓜的真实情态,眼神中带着机警,身段里藏着灵动,这种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”的处理,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,武打设计上,该剧突出了“火爆”与“细腻”并存的特点,倪继祖与陶金花的“过招”中,既有武戏的激烈对打,如“枪架子”“打出手”等技巧,又夹杂着喜剧性的“躲闪”“调侃”,倪继祖故意示弱、陶金花得意洋洋的神态,让紧张的武打场面充满了趣味性,观众在喝彩之余忍俊不禁。
从艺术价值来看,《打瓜园》作为京剧传统剧目中的“三小戏”代表,以小生、花旦、花脸三个行当为主,通过家庭琐事、民间纠纷展开叙事,以小见大地展现了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民间风情,剧中陶金花的泼辣聪慧、倪继祖的知礼尚义、陶洪的忠厚耿直,都是传统戏曲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,他们的性格冲突与情感融合,传递了“诚信”“孝道”“正义”等中华传统美德,从艺术手法上看,该剧巧妙运用了“误会”“巧合”等喜剧元素,剧情跌宕起伏却不离奇,语言生动幽默,既有京剧的程式美,又有民间故事的质朴感,堪称传统喜剧艺术的典范,天津京剧院通过这出剧目,不仅传承了京剧表演的技艺,更挖掘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,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,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。
多年来,天津京剧院的《打瓜园》不仅成为剧院的“看家戏”,更走出天津,在全国乃至海外舞台上大放异彩,该剧曾多次参加全国京剧艺术节、中国京剧节等重要赛事,并荣获多项奖项,成为天津京剧的“文化名片”,在海外演出中,其浓郁的民间风情和幽默的剧情深受外国观众喜爱,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,对于天津本地观众而言,《打瓜园》更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,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,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,都能在剧中找到共鸣,它不仅是京剧艺术的欣赏,更是津门文化的传承,为了培养年轻观众,天津京剧院还推出了“青春版”《打瓜园》,由青年演员担纲主演,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,调整节奏、创新舞台呈现,让这出老戏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《打瓜园》主要角色与行当特点表
角色 | 行当 | 扮相特征 | 经典唱段/念白 |
---|---|---|---|
陶金花 | 花旦 | 红袄绿裤,头戴花巾,腰系围裙 | 唱段:“清早起来去采桑,猛抬头见来了少年郎”;念白:“呸!哪里来的小毛贼,敢来俺家的瓜园撒野!” |
倪继祖 | 小生 | 武生装扮,英武挺拔,手持折扇 | 唱段:“家住山东在枣庄,陶老伯父是我爹娘”;念白:“姑娘息怒,小生路过此地,口渴难耐,摘个瓜解渴,何错之有?” |
陶洪 | 铜锤花脸 | 黑髯口,扎靠,威严厚重 | 唱段:“老汉陶洪名不虚,隐居在此打瓜园”;念白:“慢着!你可是……倪将军的公子?” |
相关问答FAQs
Q1:天津京剧院的《打瓜园》与其他院团版本相比,在表演风格上有哪些独特之处?
A:天津京剧院的《打瓜园》在表演风格上最具特色的是“津味”融入,念白方面,在保留京剧韵白规范的基础上,适当加入天津方言的语气词和语调,如陶金花说话时的“嘛”“呀呵”等,使人物语言更接地气,拉近与本地观众的距离,表演上注重生活化细节,如陶金花“打瓜”时的动作,既包含京剧程式化的“云手”“踢腿”,又融入了天津“地秧歌”的步法,增添了农家少女的质朴感,武打设计突出了“火爆中带诙谐”的特点,倪继祖与陶金花的对打既有传统武戏的激烈,又通过夸张的表情和互动(如倪继祖故意示弱、陶金花得意挑眉)强化喜剧效果,整体风格更贴近民间生活气息,这是其他院团版本较少见的。
Q2:作为传统喜剧,《打瓜园》在当代演出中,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以吸引年轻观众?
A:天津京剧院在传承《打瓜园》时,始终坚持“守正创新”的原则,在传统方面,严格保留剧目的核心剧情、经典唱腔和表演程式,确保京剧艺术的“根”与“魂”不被改变;在创新方面,则从多个维度入手:一是舞台呈现上引入现代技术,如灯光、多媒体等,通过光影效果营造更生动的打瓜园场景(如用投影表现瓜藤蔓延、果实累累的景象);二是推出“青春版”演出,由青年演员担纲,在节奏上适当压缩,增强故事的紧凑感,同时在人物造型上融入现代审美(如陶金花的服饰色彩更明快);三是加强互动传播,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剧中精彩片段,发起“打瓜园表情包”“学唱陶金花唱段”等活动,吸引年轻观众关注,通过这些举措,《打瓜园》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魅力,又以更时尚、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呈现,实现了老戏新唱的良性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