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常香玉戏曲之路如何成就一代宗师传奇?

常香玉的戏曲之路,是一部从豫西乡村走向全国舞台的艺术史诗,更是一位艺术家用生命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的动人篇章,1923年,常香玉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,原名张妙玲,因家庭变故,9岁起随父亲张福仙学唱豫剧,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艺人,常带着她辗转各地演出,在颠沛流离中,她不仅继承了父亲扎实的豫西调功底,更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温度,10岁登台演出,13岁主演《西厢记》中的红娘,一炮而红,被观众誉为“豫剧小皇后”,这段早年的历练,让她对戏曲的舞台表现力有了最初的理解——唯有贴近生活、触动人心,才能真正走进观众心里。

常香王戏曲之路

艺术之路从无坦途,常香玉并未因年少成名而止步,反而开始了对传统艺术的革新探索,她深知,豫剧若想焕发新生,必须在保留乡土气息的基础上,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,18岁时,她大胆打破豫剧旦角表演的固有程式,在《秦雪梅吊孝》中融入京剧的做功和话剧的内心独白,将秦雪梅的悲戚与刚烈刻画得入木三分,这种“不拘一格、为我所用”的创新精神,成为她日后艺术创作的核心准则,1941年,她毅然成立“香玉剧社”,拒绝当时戏班“包银制”的剥削,坚持“戏比天大、艺比山高”的办社理念,带领剧社成员深入农村、工厂、矿区演出,用戏曲为底层百姓带去慰藉与力量,这一时期,她不仅锤炼了表演技艺,更在“为谁唱、唱什么”的问题上找到了答案——艺术的生命力,永远与人民的需求紧密相连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常香玉的艺术生涯迎来了新的高峰,她积极响应党的“百花齐放、推陈出新”方针,将个人艺术追求融入时代洪流,1951年,抗美援朝战争爆发,得知志愿军前线急需飞机,她当即决定:用剧社的收入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,这个决定意味着她要带领剧社成员在半年内完成170多场义演,走遍中南、西北、华北数省,盛夏酷暑中,她顶着40度高温连续演出,嗓子一度哑到无法发声,就用冰块含着润喉,稍作恢复便再次登台;寒冬腊月里,她在简陋的舞台上穿着单薄的戏衣,却用满腔热忱点燃了观众的热情,剧社通过义演收入15.2亿元旧币(相当于现在的15万元人民币),成功捐献了“香玉剧社号”战斗机,成为全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,这段经历,不仅彰显了她深厚的家国情怀,更让她对“戏曲的社会价值”有了更深刻的体悟——艺术不仅能审美,更能凝聚人心、鼓舞斗志。

在艺术表演上,常香玉创立了独树一帜的“常派”艺术,成为豫剧史上的一座丰碑,她的唱腔以豫西调为基础,融合豫东调的明朗、祥符委婉的细腻,形成“刚健明亮、深沉含蓄”的独特风格,她尤其注重“以情带声、声情并茂”,在《花木兰》中,“刘大哥讲话理太偏”的唱段,她用明快高亢的旋律,塑造出花木兰替父从军的飒爽英姿;在《拷红》中,“在绣房我亲事懒梳妆”的唱段,则以俏皮灵动的节奏,将红娘的机敏与善良展现得淋漓尽致,她的表演讲究“唱、念、做、舞”的和谐统一,水袖功、圆场功等程式化动作被她赋予人物情感,在《大祭桩》的“打路”一折中,她通过跌跌撞撞的台步、颤抖的水袖,将黄桂英悲愤交加的心情演绎得催人泪下,为了传承艺术,她先后收徒百余人,包括牛淑贤、小香玉等知名演员,将“戏比天大、艺比山高、德比海深”的艺术箴言代代相传。

常香王戏曲之路

常香玉的戏曲之路,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,更是豫剧从地方小戏走向全国大剧种的缩影,她用一生的实践证明:真正的艺术家,既要扎根传统沃土,又要勇于时代创新;既要追求艺术完美,更要心怀家国天下,她的艺术精神,至今仍在激励着无数戏曲工作者坚守初心,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。

以下是相关问答FAQs:

Q1:常香玉创立的“常派”艺术有哪些核心特色?
A1:“常派”艺术的核心特色可概括为“声、情、形、神”的高度统一,在唱腔上,她打破豫剧东、西两派的界限,融合豫西调的深沉浑厚与豫东调的明快高亢,形成“刚柔并济、字正腔圆”的独特风格,尤其擅长运用“脑后音”“擞音”等技巧,增强唱腔的感染力;在表演上,她注重从生活体验中汲取养分,将程式化动作与人物情感紧密结合,如《花木兰》中的“趟马”、《大祭桩》中的“打路”,既有戏曲的写意美,又有真实的生活感;在人物塑造上,她强调“演人非演行”,无论是花木兰的英武、红娘的灵动,还是秦雪梅的悲戚,都赋予鲜明的个性特征,避免了“千人一面”的程式化表演。

常香王戏曲之路

Q2: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的义演,具体经历了哪些困难?
A2:这次义演的困难远超想象,时间紧迫——1951年8月决定捐机,要求在年底前完成捐款目标,而当时剧社仅有20余名成员,需在半年内演出170余场;物资匮乏,演出条件简陋,常常在露天舞台或临时搭建的戏棚进行,夏季酷暑难耐,冬季寒风刺骨,常香玉本人多次因过度劳累晕倒在后台;资金压力巨大,义演收入需全部用于捐款,剧社成员常常自带干粮,甚至不拿报酬,仅靠微薄收入维持生计;舆论质疑声不断,有人认为“女子唱戏捐飞机是作秀”,但常香玉顶住压力,用“宁肯累死在台上,也要让志愿军有飞机”的决心坚持到底,这场跨越数省的义演不仅实现了捐机目标,更成为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的精神象征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