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豫剧马派传人如何翻译?传承与传播的平衡点在哪?

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璀璨明珠,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、质朴生动的表演,在中国戏曲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,马派艺术作为豫剧的重要流派之一,由“豫剧皇后”马金凤先生创立,以“大气磅礴、声情并茂”的艺术风格著称,其代表剧目《穆桂英挂帅》《花木兰》《对花枪》等,不仅塑造了一系列经典女性形象,更形成了“帅旦”行当的独特表演体系,马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,离不开一代代传人的坚守与创新,而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,如何将马派艺术的精髓通过翻译传递给世界,成为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课题。

豫剧马派传人翻译

马派艺术的创始人是马金凤先生,她1922年出生于山东曹县,自幼学艺,工旦角,尤其擅长“帅旦”这一行当,她的表演融合了豫剧东路梆子的豪放与河南曲艺的细腻,唱腔上以“大本腔”(真声)为主,音域宽广,刚柔并济,既有“豫剧第一腔”的美誉,又在念白、身段、武打等方面形成了独特风格,例如在《穆桂英挂帅》中,她通过“辕门斩子”的唱段,将穆桂英的英姿飒爽与母性柔情完美结合,一句“辕门外的三声炮如同雷震”,以气带声,声情交融,成为豫剧史上的经典,马金凤先生的艺术追求可概括为“以情带声、声情并茂,形神兼备、技艺合一”,这一理念也成为马派传人薪火相传的核心准则。

马派传人作为马派艺术的继承者与传播者,在传承中既坚守传统,又勇于创新,目前已知的马派传人众多,其中既有嫡传弟子,也有私淑弟子,他们在不同时期为马派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,早期弟子如马金凤先生的女儿马银贵,自幼随母学戏,深得真传,尤其在《花木兰》中“刘大哥讲话理太偏”的唱段演绎上,保留了马派原汁原味的醇厚与豪放;中年一代以胡小凤、张宝英为代表,胡小凤在继承马派唱腔的基础上,融入了京剧的表演程式,拓展了“帅旦”的表现力,其主演的《穆桂英挂帅》曾赴多个国家演出,成为马派艺术“走出去”的重要推手;张宝英则注重唱腔的细腻处理,在《秦香莲》等剧目中,将马派的“刚”与悲剧人物的“柔”结合,形成了“刚柔并济”的个人风格,青年一代传人如吴素真、徐俊霞等,则在传承中融入现代审美,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马派艺术,例如在短视频平台演绎经典唱段,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,这些传人通过“口传心授”的传统学艺方式,将马派的唱腔、念白、身段、表演技巧等核心技艺完整保留,同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,使马派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。

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,豫剧马派艺术的跨文化传播成为必然趋势,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,其重要性日益凸显,马派艺术的翻译不仅涉及语言层面的转换,更包含文化内涵、艺术理念的传递,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在翻译实践中,主要面临三大核心挑战:一是戏曲术语的独特性,如“帅旦”“梆子腔”“吐字归音”等术语,在英语中缺乏完全对应的词汇,需结合表演特点进行创造性翻译;二是唱词的韵律与意境,马派唱词多采用方言俚语,且讲究押韵、对仗,翻译时需兼顾语义准确与韵律美感;三是文化背景的差异,如《穆桂英挂帅》中的“挂帅”涉及中国古代军事制度,《花木兰》中的“替父从军”体现儒家孝道文化,这些文化元素若直译易造成理解障碍。

针对这些挑战,翻译者需采取多元化的翻译策略,在术语翻译方面,可采用“音译+意译+注释”的方法,帅旦”译为“Shuaidan (female marshal role)”,既保留戏曲行当的专有名词,又通过括号补充说明其角色特征;“梆子腔”译为“Bangzi tune”,并注明“a type of percussion-accompanied melody in Henan Opera”,帮助外国观众理解其音乐属性,在唱词翻译方面,需突破“字对字”的直译局限,注重意境传达,如《花木兰》中“刘大哥讲话理太偏,谁说女子享清闲”的唱段,可译为“Brother Liu, your words are unfair, why say women live without care?”,既保留了原句的口语化特点,又通过“unfair”和“without care”传达出木兰对性别偏见的反驳,同时押韵(fair/care)增强唱词的韵律感,在文化背景传递方面,可采用“脚注”或“前言”形式,介绍剧目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,例如在《穆桂英挂帅》剧本前添加“背景说明:穆桂英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巾帼英雄,北宋时期杨家将的女首领,‘挂帅’指被任命为军队统帅”,帮助观众理解剧情逻辑。

豫剧马派传人翻译

马派表演艺术的翻译还需结合多媒体手段,通过视频、音频、图片等形式辅助呈现,在翻译“甩腔”“亮相”等表演动作时,可附上短视频片段,直观展示其动作特点;在翻译“吐字归音”的发声技巧时,可通过音频对比,呈现马派唱腔与其他流派的差异,使外国观众更深入地理解马派艺术的独特魅力,以下是部分马派艺术核心术语的翻译示例:

中文术语 英文翻译 简要说明
帅旦 Shuaidan (female marshal role) 豫剧旦角行当之一,扮演女元帅、女将军等英姿飒爽的女性形象
梆子腔 Bangzi tune 豫剧主要声腔,以枣木梆子为节拍乐器,旋律高亢激越
吐字归音 Word articulation and closure 戏曲发声技巧,要求字头清晰、字腹饱满、字尾收音,保证字正腔圆
甩腔 Melismatic flourish 唱腔中拖长的装饰性乐句,常用于表达强烈情感,如《穆桂英挂帅》中的“帅”字腔
做派 Acting and movement 表演中的身段、动作、表情,结合程式化动作与角色内心情感的表达

马派艺术的传承与翻译,是文化守正创新的双向实践,传人通过舞台实践、教学传承,让马派艺术的“根”扎得更深;通过精准翻译、多元传播,让马派艺术的“魂”走得更远,随着人工智能、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,马派艺术的翻译与传播将迎来更多可能,例如通过AI技术实现唱腔的实时字幕翻译,通过VR技术还原经典剧目的舞台场景,让更多外国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豫剧马派的艺术魅力。

相关问答FAQs

Q1:豫剧马派艺术翻译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?如何克服?
A1:最困难的是文化内涵与艺术韵律的双重传递,马派唱词中蕴含大量方言、历史典故和民俗文化,如“清早起来去拾粪”(《花木兰》)中的“拾粪”是农耕时代的生活细节,直译易让外国观众困惑;唱腔的“大本腔”“甩腔”等技巧具有不可复制性,文字难以准确描述其音色和情感层次。
克服方法需结合“深度翻译”与“技术辅助”:通过注释、背景介绍等方式化解文化隔阂,例如将“拾粪”译为“gather manure for farmland”并添加“a common farm chore in ancient China”;利用多媒体技术,如为唱词配音频、为动作配视频,让翻译从“静态文字”变为“动态体验”,同时邀请戏曲专家与翻译家合作,确保艺术术语的准确性。

豫剧马派传人翻译

Q2:如何通过翻译让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马派“帅旦”表演的“英气”与“柔情”?
A2:“帅旦”的“英气”与“柔情”是马派艺术的精髓,翻译时需通过角色塑造与情感细节的强化来传递,在《穆桂英挂帅》中,“英气”可通过动作描写体现,如“穆桂英手持长枪,眼神如电,步伐稳健”,译为“Mu Guiying grips her long spear, her eyes flashing with lightning, her steps firm and steady”;“柔情”则可通过唱词的情感色彩传达,如“我不挂帅谁挂帅,我不领兵谁领兵”中的犹豫与坚定,译为“If I won’t lead the army, who will? If I won’t wear the marshal’s robes, who will?”通过反问句式增强情感张力,可在演出前通过导览、节目手册介绍“帅旦”行当的“文武兼备”特点,帮助观众建立角色认知,理解“英气”与“柔情”的辩证统一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