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贩马记剧情介绍中蕴含哪些经典故事情节?

京剧《贩马记》又名《奇双会》,是传统京剧中的经典“吹腔”戏,以家庭伦理、官场奇案与夫妻情谊为核心,情节曲折动人,表演细腻传神,深受观众喜爱,故事发生在明代,围绕书生赵宠与妻子李桂枝的遭遇展开,串联起离散家庭的悲欢离合与正义的最终伸张。

京剧贩马记剧情介绍

剧情始于陕西褒城县书生赵宠的日常,赵宠家境清贫,在县衙担任文书,某日于市集偶遇一位逃婚的年轻女子,女子自称赵宠同乡,因不堪继母虐待与逼婚,只身逃亡,赵怜其遭遇,心生同情,遂将其收留,二人情投意合,结为夫妻,这位女子便是本剧女主角李桂枝,其真实身份更为特殊——她乃是湖广广水县被诬陷的商人李奇之女,李奇早年丧妻,续娶刘氏,生一子李保童,刘氏心术不正,趁李奇外出经商时,与奸夫合谋,将家中财物盗取一空,反诬李奇偷盗,致使李奇被官府通缉,含冤入狱,李保童则被刘氏强行带走,改名换姓,后成为县令李保童,却不知生父正是狱中“罪犯”。

李桂枝出逃后,偶然得知父亲李奇被诬下狱的消息,心如刀绞,她与赵宠成婚后,将身世和盘托出,赵宠虽为小小书吏,却颇具正义感,决心帮助妻子为父申冤,他一面安慰桂枝,一面凭借在县衙工作的便利,设法探听李奇案情的详情,原来李奇因“偷盗官银”的罪名被关押在广水县死牢,案情看似铁证如山,实则漏洞百出,赵宠意识到此案必有隐情,便与桂枝商议,决定冒险前往广水县,直接向县令李保童递交诉状,希望能为岳父洗刷冤屈。

夫妻二人抵达广水县后,赵宠因身份低微,无法直接面见县令,情急之下,李桂枝想起自己曾听闻县令李保童幼时被拐,或与自家有关,便决定亲自闯公堂喊冤,在公堂之上,李桂枝以“民女告状”为由,声泪俱下地哭诉父亲的冤屈,她的哭情真切,言辞恳切,不仅打动了衙役,更引起了县令李保童的注意,李保童见她言谈举止不似普通民女,且对案件细节的描述与卷宗中的“疑点”暗合,心中生疑,便传她上堂细问。

京剧贩马记剧情介绍

在公堂对峙中,李桂枝逐步揭露了继母刘氏与奸夫勾结、诬陷生父的罪行,并提及李保童幼年被拐、生父经商的往事,李保童越听越心惊,尤其是当桂枝说出父亲身上有“朱砂痣”等隐秘特征时,他终于确认眼前这位“民女”正是自己失散多年的亲姐姐李桂枝,原来,当年刘氏盗取家产后,为独吞财产,竟狠心将年幼的李保童卖与他人,自己则带着私生子远走他乡,李保童被卖后,被好心人收养,苦读诗书,最终考取功名,当了县令,却始终不知自己的身世之谜。

真相大白之际,李保童与李桂枝姐弟相认,悲喜交加,他当即意识到,当年被诬陷的“盗贼”李奇,正是自己的亲生父亲,李保童愧疚不已,立刻下令提审李奇及相关人证,在确凿的证据面前,继母刘氏与奸夫无法抵赖,如实招供了诬陷李奇的罪行,李奇沉冤得雪,被无罪释放,赵宠与李桂枝也因此事备受赞誉,夫妻情深更胜从前,李保官复原职,李奇与子女团圆,赵宠与桂枝也收获了美满的结局,整个故事在正义伸张与家庭团圆的温馨氛围中落下帷幕。

主要角色 行当 简介
赵宠 小生 褒城县书生,县衙文书,正直善良,重情重义
李桂枝 李奇之女,赵宠之妻,聪慧勇敢,为父申冤
李奇 老生 湖广广水商人,被继母诬陷入狱,含冤多年
李保童 老生 李奇之子,被继母卖后改名,任广水县令,与姐失散
刘氏 彩旦 李奇继母,心狠手辣,与奸夫合谋诬陷李奇

《贩马记》通过紧凑的情节安排与鲜明的人物塑造,展现了古代社会底层百姓的苦难与抗争,以及官场中的善恶交锋,其唱腔以“吹腔”为主,旋律婉转,情感丰富,尤其是李桂枝的“哭板”唱段,如《哭监》一折,将女儿的悲愤、急切与绝望演绎得淋漓尽致,成为京剧舞台上的经典片段,全剧既有家庭伦理的温情,又有公堂对峙的紧张,更有真相大白时的感动,堪称传统京剧中的“情节剧”典范。

京剧贩马记剧情介绍

相关问答FAQs
Q:《贩马记》的主要唱腔是什么?其艺术特色如何?
A:《贩马记》的主要唱腔为“吹腔”,属于地方声腔的一种,融合了梆子腔的明快与昆曲的婉转,其艺术特色在于旋律流畅,节奏多变,既能表现人物激愤的情绪(如李桂枝的哭板),也能展现夫妻间的温情对唱,伴奏以笛子为主,辅以笙、胡琴等乐器,营造出清新雅致的氛围,极具感染力。

Q:剧中“哭监”一折为何成为经典?其情感表达有何特点?
A:“哭监”是李桂枝得知父亲李奇被诬陷入狱后的核心唱段,集中体现了她为父申冤的决心与悲愤,该折通过大段的“哭板”,结合演员的身段、表情与唱腔,将女儿的绝望、焦急与对继母的痛恨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,唱词如“见爹爹在监中心如刀绞”,旋律跌宕起伏,情感饱满,既有对冤情的控诉,也有对亲情的呼唤,极具艺术张力,因此成为旦角表演的代表性片段,久演不衰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