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放牛》是京剧传统剧目中的经典小戏,又名《村姑儿》,取材于农村生活,以牧童与村姑的机智问答为核心,唱词质朴活泼,充满乡土气息和民间智慧,全剧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,将神话传说、历史故事、农事生活融入唱段,节奏轻快,旋律优美,是展示演员唱做功夫的代表性折子戏,其全部唱词以口语化表达为主,叠词和衬词的运用增强了生活情趣,以下是完整的唱词整理及相关内容阐述。
《小放牛》全部唱词
角色 | 唱词 |
---|---|
牧童 | 正月里来正月正,正月十五挂红灯。 红灯儿挂在哪厢?哎哟,挂在哪厢? 哎哟,姐儿呀,姐儿呀,哎哟,姐儿呀, 红灯儿挂在那大门口哎。 |
村姑 | 正月里来正月正,正月十五挂红灯。 红灯儿挂在哪厢?哎哟,挂在哪厢? 哎哟,小哥呀,小哥呀,哎哟,小哥呀, 红灯儿挂在那大门口哎。 |
牧童 | 天上梭罗什么人栽?地下黄河什么人开? 什么人把守三关口?什么人出家不曾来? 哎哟,姐儿呀,姐儿呀,哎哟,姐儿呀, 你把那话儿说过来哎。 |
村姑 | 天上梭罗王母娘娘栽,地下黄河李老君开。 杨六郎把守三关口,韩湘子出家不曾来。 哎哟,小哥呀,小哥呀,哎哟,小哥呀, 我把那话儿说过来哎。 |
牧童 | 什么人写字纸背上?什么人驮着字纸行? 什么人写了合同约?什么人把合同约改? 哎哟,姐儿呀,姐儿呀,哎哟,姐儿呀, 你把那话儿说过来哎。 |
村姑 | 孔圣人写字纸背上,毛驴儿驮着字纸行。 鲁班写了合同约,柳树精把合同约改。 哎哟,小哥呀,小哥呀,哎哟,小哥呀, 我把那话儿说过来哎。 |
牧童 | 什么人推车压断碾?什么人担山赶太阳? 什么人抱定黄河坝?什么人哭倒长城长? 哎哟,姐儿呀,姐儿呀,哎哟,姐儿呀, 你把那话儿说过来哎。 |
村姑 | 李老君推车压断碾,夸父担山赶太阳。 大禹抱定黄河坝,孟姜女哭倒长城长。 哎哟,小哥呀,小哥呀,哎哟,小哥呀, 我把那话儿说过来哎。 |
牧童 | 正月里来正月正,姐儿呀,姐儿呀, 哎哟,姐儿呀,我和你放牛玩耍一回哎。 |
村姑 | 小哥说话理不通,放牛玩耍我不同。 等你放牛牛长大,我骑牛牛你赶牛。 哎哟,小哥呀,小哥呀,哎哟,小哥呀, 咱们俩放牛玩耍一回哎。 |
解析与艺术特色
《小放牛》的唱词以“问答体”为核心结构,通过牧童与村姑一唱一和的对话,串联起对自然、神话、历史的想象,展现了农村青年活泼俏皮的性格和民间生活的质朴情趣,全剧唱词可分为三个部分:开场以“正月十五挂红灯”起兴,用节日场景营造轻松氛围;主体部分通过六组问答,将“天上梭罗”“杨六郎守关”“孟姜女哭长城”等传说故事融入唱段,既丰富了内容,又暗含对历史文化的民间解读;结尾以“放牛玩耍”收束,回归农村生活本真,充满田园诗意。
唱词的语言风格极具特色:一是口语化强,如“哪厢”“哎哟”“说过来”等词汇,贴近农村日常对话,生动自然;二是叠词与衬词的运用,如“姐儿呀”“小哥呀”“牛牛”等,增强了唱段的节奏感和亲切感,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;三是问答形式的对称性,牧童提问、村姑回答的结构,既体现了民间故事的智慧性,又形成了音乐上的回环往复,旋律轻快活泼,易于传唱。
从艺术表现上看,《小放牛》的唱腔吸收了民间小调“南锣”和“吹腔”的元素,旋律简单明快,节奏自由灵活,与唱词的口语化特点高度契合,表演时,演员通过身段、表情和念白的配合,将牧童的天真烂漫和村姑的机智灵巧展现得淋漓尽致,形成了“唱、念、做、打”中“做”与“唱”并重的艺术风格,成为京剧小戏中“以小见大”的典范。
相关问答FAQs
问:《小放牛》的唱腔属于京剧中的哪些声腔?有什么特点?
答:《小放牛》的唱腔主要吸收了京剧传统声腔中的“南锣”和“吹腔”,南锣腔源于民间小调,旋律活泼跳跃,节奏自由,常用于表现轻松诙谐的情节;吹腔则是一种古老的声腔,曲调流畅婉转,字多腔少,与唱词的口语化表达结合紧密,二者的融合使《小放牛》的唱腔兼具乡土气息和戏曲韵味,特点在于:旋律简单易记,节奏轻快明快,衬词(如“哎哟”“呀”)的运用增强了口语感,适合表现农村青年活泼俏皮的性格,是京剧“雅俗共赏”的典型代表。
问:《小放牛》为什么能成为京剧经典折子戏?其文化价值体现在哪里?
答:《小放牛》能成为经典折子戏,主要有三方面原因:一是题材贴近生活,剧情简单有趣,通过牧童与村姑的问答,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纯真与活力,易于观众产生共鸣;二是艺术形式灵活,唱腔吸收民间小调,表演注重身段与念白,既能展示演员的基本功,又适合舞台呈现;三是蕴含民间智慧,唱词中将神话、历史传说与农事生活结合,体现了民间文化对历史故事的再创造,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其文化价值体现在:它保存了民间小调的原始风貌,为研究京剧声腔的演变提供了鲜活样本;剧中通过问答传递的朴素价值观(如对自然的敬畏、对历史的趣味解读)反映了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核,是传统戏曲“源于生活、高于生活”的生动体现,至今仍具有艺术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