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上海戏曲学院闺门旦教学有何特色?

上海戏曲学院作为国内戏曲教育的重镇,其闺门旦专业培养体系融合了传统艺术精髓与现代教育理念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,闺门旦作为戏曲旦行中的重要分支,主要扮演端庄娴雅、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,如《牡丹亭》中的杜丽娘、《西厢记》中的崔莺莺等经典角色,其表演要求“唱、念、做、打”兼备,尤其注重身段的含蓄婉约与唱腔的清丽柔美,上海戏曲学院自1954年建校以来,便将闺门旦教学作为旦行教育的核心方向之一,历经数代艺术家的耕耘,已构建起从本科到硕士的完整培养体系,为全国戏曲院团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。

上海戏曲学院闺门旦

在历史传承与学科建设方面,上海戏曲学院闺门旦专业扎根于海派戏曲的沃土,既保留了京昆闺门旦的传统规范,又融入了江南文化的细腻特质,早期由梅兰芳、程砚秋等大师亲授弟子参与教学,奠定了“以戏带功、以功促戏”的基础,2010年,该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,2022年成为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,学科建设依托“中国戏曲表演研究中心”,在传统剧目复排、流派传承创新等领域成果丰硕,学院与上海京剧院、上海昆剧团等专业院团建立“院团融合”培养模式,让学生从入学起即参与舞台实践,实现“学演结合”。

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是闺门旦人才培养的核心,学院围绕“技艺传承与文化素养并重”的原则,构建了“三层次、模块化”课程体系,第一层为专业基础课,涵盖戏曲基本功(唱、念、做、打)、乐理视唱、戏曲史论等;第二层为闺门旦核心课,包括流派唱腔(梅派、程派、荀派等)、闺门旦剧目选段(《宇宙锋》《春闺梦》等)、身段特技(水袖、扇子、台步等);第三层为拓展创新课,涉及角色创造理论、传统戏曲数字化、跨文化戏剧研究等,实践课程占比达40%,学生需完成“学年大戏”“毕业公演”等实践任务,如近年复排的新编闺门旦剧目《大唐贵妃》《司马迁》,既保留了传统韵味,又融入现代舞台美学,广受业界好评。

师资力量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支撑,上海戏曲学院闺门旦专业组建了一支“名师领衔、梯队合理”的教学团队,其中既有言兴朋、王珮瑜等京剧名家担任客座教授,也有张洵澎、梁谷音等昆曲艺术家传授经典剧目;中青年骨干教师如史敏、李佩泓等,均为“梅花奖”得主,兼具舞台经验与教学能力,学院还实施“名师传戏”工程,通过“一对一”师承制,将《贵妃醉酒》《游园惊梦》等传统剧目的表演精髓精准传递给学生,定期邀请国内外戏剧专家开展讲座,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,如曾与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合作开展“莎士比亚与中国戏曲”工作坊,探索闺门旦表演的跨文化表达。

上海戏曲学院闺门旦

人才培养成果显著,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大戏曲院团与艺术院校,如史敏(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,擅演《洛神赋》《梅妃》)、李佩泓(上海昆剧团闺门旦名家,主演《西施》《烂柯山》)等,均成为当代闺门旦领域的领军人物,在校学生亦屡获殊荣,在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、中国戏曲“红梅杯”大赛中多次摘金夺银,学院还注重“走出去”战略,组织学生赴美国、法国、日本等国家交流演出,如2023年赴林肯中心演出的《牡丹亭》,以闺门旦的“水袖功”与“眼神戏”征服海外观众,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。

在传承创新方面,上海戏曲学院积极探索闺门旦教学的现代化路径,运用VR技术还原传统戏曲舞台场景,辅助学生理解“一桌二椅”的写意美学;联合科技团队开发“闺门旦身段动作捕捉系统”,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表演细节,鼓励师生参与新创剧目,如青春版《西厢记》以更贴近年轻人的叙事方式重构经典,闺门旦角色在保留“闺阁气”的同时,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层次感,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。

相关问答FAQs

Q1:上海戏曲学院闺门旦专业的招生对象和考核标准是什么?
A:招生对象主要为应届初中毕业生(年龄12-15岁)及少量有戏曲基础的艺考生,考核分为初试、复试、三试三部分:初试考察五官、形体比例及乐感;复试测试唱腔(自选戏曲片段)、基本功(压腿、下腰等);三试侧重模仿能力(教师示范身段后学生复现)及文化课(语文、数学,达到上海市艺术类中考录取线),最终根据专业成绩与文化课成绩综合择优录取。

上海戏曲学院闺门旦

Q2:学习闺门旦专业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素养?
A:首先需热爱中国传统文化,具备一定的戏曲天赋(如乐感、节奏感、模仿能力);其次要能吃苦耐劳,戏曲基本功训练(每日4-6小时)需长期坚持;还需有较强的理解力与表现力,能通过“手眼身法步”塑造不同性格的闺门旦角色;最后注重文化修养,多读诗词歌赋、历史典故,以提升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厚度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