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京剧院作为国家级京剧艺术表演团体,汇聚了众多京剧领域的杰出人才,张赫便是其中一位备受瞩目的老生演员,他以扎实的功底、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奚派艺术的精准传承,在京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,成为当代京剧界的中坚力量。
张赫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京剧的热爱与执着,他自幼受家庭熏陶,酷爱京剧,10岁便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,开始了系统的京剧表演学习,在附中期间,他主攻老生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唱念做打的基本功日渐扎实,2006年,他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,继续深造,师从王世续、李崇林、陈增堃等京剧名家,在艺术上不断精进,2008年,张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进入国家京剧院,成为剧院青年团的骨干演员,开始了他的专业京剧表演生涯。
在国家京剧院这个高起点的平台上,张赫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现,他先后在《失街亭·空城计·斩马谡》《四郎探母》《红鬃烈马》《赵氏孤儿》《党的女儿》《西安事变》等多部经典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,塑造了诸葛亮、杨四郎、薛平贵、程婴、李玉和、刘振华等性格各异、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,他的表演既尊重传统,又勇于创新,在继承老生表演精髓的基础上,融入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时代审美,赋予角色新的生命力。
作为奚派艺术的优秀传人,张赫对奚派唱腔的传承与发展尤为用心,奚派创始人奚啸伯先生以“脑后音”的巧妙运用、唱腔的“擞音”技巧和表演的“含蓄内敛”著称,形成了“委婉细腻、清新脱俗”的艺术风格,张赫深得奚派精髓,他在演唱中注重字正腔圆,以情带声,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展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,例如在《范进中举》中,他通过奚派特有的“擞音”和“脑后音”,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癫狂与酸楚演绎得淋漓尽致,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,他的唱腔既有奚派传统的韵味,又不失现代观众喜爱的明快节奏,赢得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。
张赫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舞台上,还体现在他对京剧艺术的推广与传承上,作为国家京剧院的青年演员,他积极参与“京剧进校园”“京剧下基层”等文化惠民活动,通过讲座、示范表演等形式,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京剧、喜爱京剧,他还多次赴海外演出,将中国京剧的魅力展现给世界观众,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,张赫还致力于培养京剧新人,将自己的表演经验传授给青年演员,为京剧艺术的薪火相传默默奉献。
为了更清晰地展现张赫的艺术历程,以下是其艺术履历的重要节点:
时间阶段 | 重要事件与成就 |
---|---|
2000-2006年 | 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,主攻老生,奠定京剧表演基础 |
2006-2008年 | 就读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,师从多位京剧名家,艺术功底不断夯实 |
2008年至今 | 进入国家京剧院,主演多部经典剧目,成为剧院骨干演员 |
2012年 | 正式拜奚派名家张建国为师,成为奚派艺术的重要传人 |
2018年 | 凭借《党的女儿》中的“李玉和”一角荣获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,艺术成就获业界认可 |
2020年至今 | 主演新编京剧《风华正茂》,饰演毛泽东,在新时代背景下塑造革命领袖形象,引发广泛关注 |
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,张赫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,他不仅深耕传统戏,还积极参与新编戏的创作,尝试在不同题材和风格中挑战自我,在新编京剧《风华正茂》中,他突破老生行当的固有程式,通过细腻的眼神、沉稳的身段和富有感染力的唱腔,塑造了青年毛泽东的坚定信仰与豪情壮志,展现了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活力,这种对传统的坚守与对创新的追求,使他的表演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,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。
张赫的成功并非偶然,而是源于他对京剧艺术的敬畏与热爱,多年来,他始终坚持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创作导向,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,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,将个人情感与角色命运融为一体,他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、一板一眼,都凝聚着他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和对观众的真诚奉献,正如他常说的:“京剧是我们的国粹,传承和发展京剧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。”这份责任感,驱动着他在京剧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、勇攀高峰。
作为新时代的京剧演员,张赫以自身的实践诠释了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,他不仅是奚派艺术的忠实传承者,更是京剧艺术的创新者与传播者,他的艺术之路,既是个人成长的历程,也是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生动写照,相信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,张赫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,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,让更多人感受到京剧的魅力,让国粹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得更加绚丽。
相关问答FAQs
问:奚派老生的艺术特点有哪些?张赫在传承奚派时有哪些个人特色?
答:奚派老生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唱腔和表演两方面,唱腔上,奚啸伯先生创造了“脑后音”的发声技巧,使声音高亢而不失圆润,刚劲中带着柔美;同时擅长运用“擲音”,使唱腔婉转细腻、清新脱俗,富有韵律感,表演上,奚派注重“以形传神”,台风稳健大方,念白抑扬顿挫,强调人物内心的情感刻画,形成了“含蓄内敛、朴实无华”的风格。
张赫在传承奚派时,既保留了这些核心特点,又结合自身条件和时代审美进行了创新,他的唱腔在继承“脑后音”和“擲音”的基础上,更注重情感的层次表达,通过声音的强弱变化展现人物的内心波澜;表演上,他突破了传统老生程式的束缚,在身段和眼神上融入现代审美,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,例如在《范进中举》中,他通过奚派唱腔的“擲音”技巧表现范进的疯癫,同时结合细腻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,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角色的悲喜,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。
问:张赫在推广京剧艺术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?他对京剧的传承与发展有何思考?
答:张赫在推广京剧艺术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,既有面向大众的文化普及,也有面向专业人才的传承培养,在文化普及方面,他积极参与“京剧进校园”“京剧下基层”等活动,通过开设京剧知识讲座、表演示范、与学生互动等形式,让年轻人近距离了解京剧的魅力;他还利用新媒体平台,拍摄京剧教学短视频、分享舞台幕后故事,吸引年轻观众关注京剧,在人才培养方面,他作为国家京剧院的青年演员,主动与青年演员交流经验,在排练中耐心指导,将自己的表演心得传授给下一代。
对京剧的传承与发展,张赫认为“传承是根基,创新是动力”,他强调,京剧传承必须尊重传统,吃透经典剧目的精髓,掌握好“四功五法”的基本功;京剧艺术要与时俱进,在题材、表现手法上大胆创新,创作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作品,他曾表示:“我们不能把京剧变成博物馆里的展品,要让它在舞台上活起来,让年轻人觉得京剧‘很酷’‘很有意思’。”这种“守正创新”的理念,体现在他主演的《党的女儿》《风华正茂》等新编剧目中,既保留了京剧的写意精神,又融入了现代舞台元素,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探索了新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