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凤梅(1927-1995)是当代越调艺术的里程碑式人物,以“活诸葛”的形象深入人心,其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对越调传统的深耕,更在于与京剧大师的跨剧种对话,在碰撞中汲取养分,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“申派”艺术,她并非京剧从业者,却与京剧大师马连良、周信芳、谭富英等有着深厚的艺术关联,这种关联既是个人艺术道路的必然选择,也折射出传统戏曲“互相借鉴、共融共生”的发展规律。
申凤梅的艺术生涯始于河南越调,但她早年对京剧的痴迷与学习,为她后来的创新埋下伏笔,20世纪40年代,她在河南漯河等地演出时,常观摩京剧班社的演出,尤其痴迷老生行当,京剧作为“国粹”,其成熟的表演体系、严谨的程式规范,让她深刻意识到:地方戏曲若要突破地域限制,必须向更高阶的艺术范式学习,她曾坦言:“京剧大师的戏,是我最好的‘教科书’。”这种主动学习的态度,让她在越调表演中融入了京剧的审美特质,却又始终坚守越调的乡土根基,形成“京剧骨架、越调血肉”的独特风格。
与京剧大师的艺术关联,首先体现在对表演程式的借鉴与重构上,京剧大师马连良以“潇洒飘逸”的台风、“圆润流畅”的唱腔著称,其“马派”艺术讲究“巧、俏、帅”,注重人物气质与舞台呈现的统一,申凤梅在塑造诸葛亮形象时,吸收了马连良“台风潇洒”的优点,但又结合越调“古朴苍劲”的特点,将诸葛亮的“智”与“儒”外化为“稳中见动、静中寓动”的表演——在《诸葛亮吊孝》中,她借鉴京剧“髯口功”的技巧,通过髯口的细微颤动表现诸葛亮内心的悲恸,却又用越调特有的“大慢板”唱腔拉长情感节奏,形成“京剧的形、越调的魂”的融合,而京剧“麒派”大师周信芳的“做功刚劲、念白铿锵”,则影响了她对人物性格的刻画,在《七擒孟获》中,她借鉴周信芳“念白如炸”的爆发力,将诸葛亮的威严与谋略通过顿挫有力的念白传递出来,却又用越调“本嗓演唱”的质朴,避免过度夸张,让人物更具乡土气息。
京剧大师对申凤梅的影响,更体现在“以情带戏、戏魂至上”的艺术理念上,京剧大师谭富英以“韵味醇厚、自然天成”著称,其表演“不刻意雕琢,却字字含情”,申凤梅深受启发,在表演中强调“情”的核心地位,她曾说:“唱戏不是炫技,是让观众跟着人物走。”在《收姜维》中,她没有刻意追求高亢的唱腔,而是借鉴谭富英“唱情不唱声”的理念,用越调“慢板”的悠扬节奏,将诸葛亮对姜维的赏识与期盼娓娓道来,看似平淡,却让人物情感深入人心,这种对“情”的执着,让她超越了程式化的表演,达到了“演人非演角”的境界。
以下表格归纳了申凤梅与主要京剧大师的艺术关联及具体表现:
京剧大师 | 艺术特点 | 申凤梅的借鉴与创新 |
---|---|---|
马连良(马派) | 潇洒飘逸,唱腔圆润,台风“巧、俏、帅” | 吸收其“台风潇洒”,结合越调古朴风格,形成“稳中见动”的表演;借鉴“髯口功”强化人物情感。 |
周信芳(麒派) | 做功刚劲,念白铿锵,性格鲜明 | 学习其“念白如炸”的爆发力,塑造诸葛亮威严形象;用越调本嗓演唱避免过度夸张,贴近乡土。 |
谭富英(谭派) | 韵味醇厚,自然天成,唱情不唱声 | 继承其“以情带戏”理念,用越调慢板唱腔传递人物内心情感,达到“演人非演角”的境界。 |
申凤梅与京剧大师的关联,并非简单的模仿,而是“取其精华、为我所用”的创造性转化,她以越调为根,以京剧为镜,既吸收了京剧大师的艺术精华,又坚守了地方戏曲的审美特质,最终让越调从“地方小戏”走向全国舞台,她的实践证明:传统戏曲的生命力,在于开放包容与守正创新的统一——唯有在借鉴中坚守个性,在传承中勇于突破,才能让艺术之树常青。
相关问答FAQs
Q1:申凤梅作为越调艺术家,为何会与京剧大师产生如此深厚的艺术关联?
A1:申凤梅对京剧的借鉴源于她对艺术“精益求精”的追求,早年她意识到越调作为地方戏曲,在表演体系、程式规范上存在局限,而京剧作为成熟剧种,其艺术范式更具普适性,她主动学习京剧大师的表演技巧、念白节奏和情感表达方式,并非为了取代越调,而是为了“借他山之石,攻己山之玉”,通过吸收京剧精华丰富越调的表现力,让地方戏曲突破地域限制,获得更广泛的认可,这种跨剧种学习,是她在艺术道路上的自觉选择,也是她对传统戏曲“融合发展”规律的深刻洞察。
Q2:申凤梅的艺术风格中,哪些方面最明显体现了京剧大师的影响?
A2:最明显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表演程式的融合,如借鉴马连良的“台风潇洒”和周信芳的“做功刚劲”,结合越调特点形成“稳中见动、文武兼备”的表演风格;二是念白节奏的借鉴,如吸收周信芳“念白如炸”的爆发力,却又用越调本嗓的质朴增强乡土气息;三是“以情带戏”的理念传承,如学习谭富英“唱情不唱声”的表演哲学,让情感成为表演的核心,而非单纯炫技,这些影响不是简单的叠加,而是与越调传统深度融合,形成了独特的“申派”艺术标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