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,在中原大地上孕育、发展,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、朴实生动的表演和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,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,在当代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,孙海涛及其代表作《天赐录》无疑占据着重要位置,既延续了豫剧的根脉,又注入了时代的新声,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豫剧的历史可追溯明末清初,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发展历程,它源于河南地区的民间小调,吸收了梆子腔、弦索腔等声腔元素,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,早期豫剧以“草台班子”为主要演出形式,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、民间传说,语言通俗易懂,贴近百姓生活,因此在河南及周边地区广受欢迎,20世纪以来,豫剧经历了从地方小戏到全国性大剧种的跨越,常香玉、唐喜成、马金凤等一代代艺术家通过改革唱腔、丰富表演、拓展题材,使其艺术表现力不断提升,《花木兰》《穆桂英挂帅》《朝阳沟》等剧目成为经典,影响了几代观众,进入新时代,豫剧如何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与当代审美接轨,成为从业者面临的重要课题,孙海涛的《天赐录》正是这一背景下的探索成果。
孙海涛作为当代豫剧界的代表性人物,其艺术生涯堪称一部“传承与创新”的生动教材,他自幼受豫剧熏陶,12岁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,师从豫剧名家唐喜成(豫剧“唐派”创始人,以“唐派老生”唱腔著称),系统学习豫剧表演、唱腔、理论等专业知识,在校期间,他不仅刻苦钻研传统剧目的表演技巧,如《三哭殿》中的唐太宗、《辕门斩子》中的杨六郎等角色,还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,力求在程式化的表演中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,毕业后,他加入河南省豫剧院,成为剧团的主力演员,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逐渐崭露头角,他的唱腔兼具唐派的激昂深沉与个人化的细腻处理,高音处穿云裂石,低音处婉转深情,被誉为“豫剧新生代的领军人物”,除了表演,孙海涛还积极投身戏曲创作与理论研究,参与策划多部新编豫剧,致力于推动豫剧的现代化转型,其艺术理念可概括为“守正创新”——既坚守豫剧“以唱为主、以情动人”的传统,又大胆吸收现代艺术元素,让古老剧种焕发新的生机。
《天赐录》是孙海涛近年来倾力打造的一部新编豫剧,也是其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,该剧以北宋名臣包拯为主角,取材于民间传说与历史记载,通过“天赐”这一核心意象,讲述包拯在陈州放粮途中,面对天灾人祸、官场腐败与民间疾苦,如何坚守“清正廉洁、为民请命”的初心,最终感天动地、获得“天赐”智慧破解难题的故事,与传统包公戏相比,《天赐录》突破了“断案奇案”的单一叙事框架,更侧重于挖掘包拯作为“人”的情感世界与精神成长,展现了其从“执法者”到“守护者”的身份升华,全剧以“天赐”为线索,串联起“灾情突现”“微服私访”“智破贪局”“感天化雨”等关键情节,既保留了豫剧“大锣大鼓、酣畅淋漓”的舞台特色,又融入了现代戏剧的叙事节奏与心理刻画,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。
从主题内涵来看,《天赐录》紧扣“清廉”“为民”“担当”等时代命题,将传统戏曲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当代价值引领相结合,剧中包拯面对贪官污吏的威胁与百姓的苦难,发出“宁丢乌纱帽,不丢百姓心”的呐喊,这种“民为邦本”的思想既是对传统儒家“仁政”思想的继承,也与当代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理念相呼应,而“天赐”并非简单的神灵相助,而是象征民心所向、正义必胜——当包拯的所作所为与百姓期盼同频共振时,便能获得“天赐”的力量,这一处理既保留了戏曲的浪漫主义色彩,又赋予主题深刻的现实意义,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精神的洗礼。
在艺术呈现上,《天赐录》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有机融合,音乐方面,唱腔设计以豫剧传统板式(【二八板】【慢板】【流水板】)为基础,借鉴了唐派老生的“脑后音”和“擞音”技巧,同时融入现代交响乐的配器,如《陈州放粮》一场中,包拯的唱段在梆子腔的烘托下加入弦乐群,既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,又突出了人物内心的激荡;表演方面,孙海涛在继承“虚拟化、程式化”戏曲表演的同时,融入了话剧式的内心独白与生活化动作,如“夜访民宅”一场,通过颤抖的手、蹙紧的眉等细节,表现包拯对百姓苦难的痛心,打破了传统戏曲“重形轻神”的局限;舞台美术方面,采用虚实结合的布景设计,如用旋转的Platforms表现官场的尔虞我诈,用多媒体投影展现洪水肆虐的灾情,既保留了戏曲“一桌二椅”的写意传统,又增强了视觉冲击力,让舞台呈现更具现代感。
为更直观展现《天赐录》的艺术创新,以下是其与传统包公戏的对比分析:
对比维度 | 传统包公戏(如《铡美案》《打龙袍》) | 《天赐录》 |
---|---|---|
叙事焦点 | 以“断案”为核心,突出包公的“铁面无私” | 以“为民”为主线,展现包公的精神成长 |
人物塑造 | 类型化、脸谱化,强调“清官”符号 | 立体化、人性化,挖掘内心矛盾 |
音乐设计 | 以传统板式为主,唱腔高亢激越 | 传统板式与现代配器结合,注重情感层次 |
舞台呈现 | 写实布景,注重“还原”场景 | 虚实结合,多媒体增强视觉表现力 |
主题内涵 | 侧重“善恶有报”的道德训诫 | 融入“清廉担当”“民心向背”的时代价值 |
《天赐录》自上演以来,获得了观众与业界的广泛好评,不仅成为河南省豫剧院的保留剧目,还多次赴全国各地巡演,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,其成功之处在于,它没有为了创新而抛弃传统,而是在坚守豫剧艺术本体的基础上,用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传统故事,实现了“老戏迷不觉得旧,新观众不觉得隔”的艺术效果,正如孙海涛所言:“豫剧的根在民间,魂在真情,创新不是改头换面,而是让传统与现代对话,让戏曲走进当代人的生活。”
《天赐录》的探索也并非完美无缺,如部分年轻观众对传统唱腔的接受度仍有待提高,现代舞美与传统表演的融合有时会略显生硬等,但这些恰恰为豫剧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思考方向,如何在“守正”与“创新”之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,如何让豫剧更好地融入新媒体时代,仍需要包括孙海涛在内的戏曲工作者持续探索。
相关问答FAQs
Q1:孙海涛在《天赐录》中如何通过表演展现包拯的“人性化”一面?
A1:孙海涛在表演中突破了传统包公“黑脸凛冽”的单一形象,通过细节处理赋予角色更多情感温度,例如在“夜访民宅”一场,他并未直接表现包拯的愤怒,而是通过颤抖的手、蹙紧的眉、轻抚百姓破旧的衣衫等细微动作,表现其对百姓苦难的痛心;在“智破贪局”时,唱腔中融入了犹豫与坚定交织的层次感,而非一味的高亢,展现包拯在权力与良知之间的抉择;甚至在“感天化雨”的高潮段落,他通过眼神的柔和与嘴角微扬的弧度,表现包拯为民解困后的欣慰与释然,让观众感受到“清官”也有血有肉的情感世界,而非高高在上的符号化人物。
Q2:《天赐录》的音乐设计在传统豫剧基础上做了哪些创新?这些创新是否会影响豫剧的“原味”?
A2:《天赐录》的音乐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:一是配器上,在传统板胡、梆子、锣鼓的基础上,加入了弦乐群、钢琴等现代乐器,如《陈州放粮》唱段中,用弦乐的低音铺垫表现灾情的沉重,用钢琴的清亮点缀表现希望的萌芽,增强了音乐的叙事性与情感张力;二是唱腔编排上,借鉴了唐派“脑后音”的技巧,同时融入流行音乐的旋律线条,使唱腔更易被年轻观众接受,但这些创新并未偏离豫剧的“原味”——传统板式的核心节奏(如【二八板】的“强起弱收”)依然保留,豫剧特有的“吐字归音”和“真声演唱”技巧没有改变,现代配器只是作为辅助手段,而非取代传统乐器,正如作曲家所言:“创新是‘锦上添花’,而非‘喧宾夺主’,豫剧的‘根’始终在梆子腔的激昂与豫东方言的韵味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