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豫剧界牌关演员如何演绎经典角色魅力?

豫剧《界牌关》作为传统武戏的经典剧目,以唐代名将罗成西征为背景,通过激烈的武打交锋和鲜明的人物塑造,成为展现豫剧武生艺术魅力的重要载体,该剧目取材于《说唐全传》,讲述罗成奉命出征,途经界牌关与守将展开殊死搏斗,最终以“回马枪”取胜的故事,剧中既有“趟马”“打出手”等高难度武打技巧,也有罗成沉稳勇毅的人物刻画,对演员的文武素养、舞台表现力均有极高要求,长期以来,众多豫剧名家通过精湛演绎,使罗成这一形象深入人心,也为豫剧武戏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深厚动力。

豫剧界牌关演员

在豫剧《界牌关》的舞台传承中,老一辈艺术家奠定了坚实基础,武生泰斗王二顺(1921-1986)是该剧目的标志性人物,他以“靠把戏”见长,塑造的罗成英姿勃发、威风凛凛,其表演中,“扎靠旗”“舞大枪”的技巧刚劲利落,“回马枪”的亮相更是干净利落,将罗成的少年锐气与武将风范完美融合,观众评价其“一招一式皆有根,举手投足见功力”,尤其“关前点将”一段,通过眼神的凝重与台步的稳健,展现罗成临战时的沉稳与果敢,豫剧名家张九州亦以《界牌关》闻名,他的表演注重“武戏文唱”,在激烈的武打中融入人物情感,如“罗成中箭”一幕,通过捂腹踉跄、咬牙强撑的细节,将英雄负伤的痛苦与坚韧刻画得淋漓尽致,为后辈提供了“形神兼备”的表演范本。

中生代演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不断丰富《界牌关》的表演内涵,国家一级演员安金凤是其中的佼佼者,她自幼师从王派传人,深得《界牌关》精髓,其饰演的罗成不仅武打功底扎实,更在“趟马”段落中融入身段美感,通过勒马、扬鞭、眺望等动作,将罗成作为年轻将领的自信与担当展现得恰到好处,另一位中生代代表刘建兵,则擅长在传统程式中融入现代审美,他将武术中的“旋子360度”“扫堂腿”等技巧巧妙化用,使“罗成大战守将”的武打场面更具观赏性,同时保留了豫剧“硬功扎实”的特色,如“靠旗踢枪”的高难度技巧,既惊险刺激又不失人物身份,为剧目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当代青年演员在传承中创新,让《界牌关》焕发新生,青年武生演员李帅(河南豫剧院青年团)通过系统学习传统,结合现代训练方法,在“罗成破关”一幕中,以高难度的“鹞子翻身接枪花”“靠旗绕头”等技巧赢得观众喝彩,其表演既注重技巧的精准度,又强调人物情绪的递进——从初战时的轻敌,到激战中的专注,再到取胜后的释然,通过眼神、语气的细微变化,使罗成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,青年演员王璐则尝试在“罗成回朝”段落中加入念白设计,以爽朗的台词展现英雄凯旋的喜悦,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,让传统剧目更具亲和力。

豫剧界牌关演员

演员姓名 行当 代表角色 表演风格
王二顺 武生 罗成 刚健有力,靠把戏精湛,“回马枪”堪称一绝
安金凤 武生 罗成 武戏文唱,身段优美,注重人物情感表达
刘建兵 武生 罗成 融合现代武术技巧,武打火爆又不失美感
李帅 青年武生 罗成 技巧精准,人物情绪递进自然

从老一辈的技艺沉淀到中生代的内涵丰富,再到当代的创新突破,豫剧《界牌关》的演员们以各自的艺术实践,共同铸就了这部武戏经典的舞台生命力,他们不仅传承了豫剧武生“以技塑形、以情传神”的表演精髓,更通过不断探索,让这一传统剧目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,成为豫剧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。

FAQs
问:豫剧《界牌关》的主要看点是什么?
答:该剧以武打为核心看点,罗成的“回马枪”“趟马”“打出手”等技巧极具观赏性;通过人物塑造展现罗成的少年英气与武将风范,武戏文唱的表演方式也让剧情更具层次感,既有武戏的火爆刺激,又有文戏的情感深度。

问:豫剧武生演员在表演《界牌关》时需要具备哪些基本功?
答:需具备扎实的“四功五法”,尤其要精通“靠把功”(如扎靠、舞靠旗)、“毯子功”(翻、跌、扑)及“把子功”(兵器对打);还需通过眼神、身段展现人物性格,做到“武戏文唱”,技巧与情感并重,方能塑造出鲜活的罗成形象。

豫剧界牌关演员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