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保定市京剧剧社

保定市京剧剧社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京剧艺术传承阵地,承载着直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百年梨园的薪火相传,自清末民初萌芽至今,剧社历经时代变迁,始终以“弘扬国粹、服务大众”为宗旨,在剧目创作、人才培养、文化传播等方面成果丰硕,成为保定文化名片之一。

保定市京剧剧社

历史脉络:从票社雅集到专业院团

保定京剧艺术的发展与城市历史紧密相连,作为直隶总督署所在地,清代中后期保定便是北方戏曲活动重镇,同治年间已有票友自发组织的“群英社”“菊部社”等业余团体,在古莲花池、直隶总督署等地举办“堂会”,演绎《四郎探母》《贵妃醉酒》等经典剧目,为京剧在冀中的传播奠定基础。

1912年后,随着京剧进入“黄金时代”,保定涌现出“斌庆社”“益友社”等职业班社,特邀北京名角(如“四大名旦”之一的荀慧生曾短期驻场演出),剧目从传统老戏扩展至新编历史剧,表演风格融合了京派严谨与冀中民间艺术的质朴,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在政府主导下,“保定市京剧团”正式成立,成为国营专业院团,汇聚了张春华、李和曾等一批京剧名家,排演《白毛女》《红灯记》等现代戏,推动京剧艺术大众化。

改革开放后,剧团经历市场化转型,2000年更名为“保定市京剧剧社”,通过“以戏养团”“非遗保护”等举措焕发新生,2012年,剧社“京剧(保定老调)”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进一步明确了“传统为根、创新为魂”的发展方向。

艺术特色:冀中韵味的京剧表达

保定市京剧剧社在百年实践中,逐渐形成“刚柔并济、南北交融”的艺术风格,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
一是剧目体系兼具经典与地域特色。 剧社既保留《野猪林》《锁麟囊》《将相和》等传统骨子老戏,又创编了一批反映直隶历史、保定故事的原创剧目,如《莲池星火》(取材于保定莲池书院革命历史)、《直隶总督》(刻画曾国藩、李鸿章等直督人物),将京剧程式与地方传说结合,念白中融入保定方言的抑扬顿挫,唱腔吸收河北梆子的高亢激越,形成独特的“冀中京剧”韵味。

保定市京剧剧社

二是行当齐全,流派纷呈。 剧社生旦净丑行当均衡,老生宗“余派”“马派”,旦角融“梅派”“程派”,净行以“裘派”为基,丑行兼具文丑的幽默与武丑的灵动,代表性演员如国家一级演员王立军(工老生,擅演《空城记》《定军山》),其表演兼具“京派”的规范与“冀中”的豪放;旦角演员李静(宗“梅派”)在《贵妃醉酒》中融入保定地方戏曲的水袖技巧,形成“柔中带韧”的表演风格。

三是舞台呈现融合传统与现代。 近年来,剧社在保留京剧“唱念做打”核心的基础上,尝试灯光、音效、舞美创新,如新编历史剧《钟馗嫁妹》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“虚实结合”的幽冥世界,传统武戏《三岔口》通过3D投影增强打斗的沉浸感,既保留京剧的写意美学,又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。

社会影响:扎根古城,辐射京津冀

作为公益性文化单位,保定市京剧剧社始终将“服务群众”放在首位,年均演出超150场,覆盖保定市区及周边20余个县(市、区),演出形式包括剧场公演、校园巡演、社区惠民演出等,2019年启动“京剧进校园”工程,在保定师范附属学校、市第十七中学等20所学校建立京剧社团,编写《京剧启蒙校本教材》,累计培养青少年学员500余人,让京剧艺术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。

剧社还积极推动区域文化交流,与北京京剧院、天津京剧院开展“京津冀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”,连续八届举办“直隶京剧艺术节”,邀请李胜素、张建国等名家登台,成为京津冀地区京剧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,剧社多次赴海外演出,2018年赴法国、意大利参加“中国戏曲文化周”,通过《闹天宫》《拾玉镯》等剧目向世界展示京剧魅力,成为保定对外文化交流的“使者”。

为表彰其贡献,剧社先后获得“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”“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”等称号,2021年被列为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(京剧)保护单位”。

保定市京剧剧社

代表剧目一览表

剧目名称 类型 创作/首演年份 艺术特色
《莲池星火》 新编历史剧 2015年 融合莲池书院故事,唱腔创新
《直隶总督》 新编历史剧 2018年 刻画直督群像,念白带方言韵味
《白毛女》 现代戏 1964年 京剧程式与革命题材结合
《野猪林》 传统骨子老戏 1950年代 宗“余派”老生,武打设计精妙
《贵妃醉酒》 传统经典戏 1980年代 梅派唱腔,融合地方水袖技巧

相关问答FAQs

Q1:保定市京剧剧社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关注京剧?
A:剧社从三方面发力:一是创新剧目形式,创编“青春版”《牡丹亭》《西厢记》,压缩时长至90分钟,融入流行音乐元素,增强剧情节奏感;二是拓展传播渠道,在抖音、B站开设“京剧小课堂”短视频账号,用年轻化语言解读京剧知识,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500万;三是打造沉浸式体验,推出“京剧+剧本杀”活动,让年轻人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京剧魅力,2023年相关活动参与人数突破2万人次。

Q2:剧社在京剧传承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?
A:传承措施主要包括“师徒制+院校合作”双轨人才培养:实施“名家带徒”工程,由王立军、李静等国家级演员收徒传艺,每年开展“百日集训”,系统传授“四功五法”;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共建“京剧人才培养基地”,开设京剧表演专业方向,开设京剧史论、剧目赏析等课程,已培养本科毕业生80余人,其中20人进入专业院团工作,剧社还整理出版《保定京剧老唱片选集》《直隶京剧脸谱谱式》等资料,为京剧研究提供文献支持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