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越剧与京剧,国家重视程度,究竟谁更受青睐?

越剧与京剧均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,但在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上,因历史地位、文化象征意义及政策导向的差异,京剧整体受到的关注度更高,这种重视不仅体现在非遗保护、政策支持等顶层设计上,也反映在传播推广、教育普及等具体实践中,以下从多个维度对比二者在国家重视程度上的差异。

越剧与京剧国家重视谁

非遗地位与文化象征:京剧的“国剧”定位更突出

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国际认可度看,京剧的“国剧”地位不可替代,2006年,京剧与越剧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但京剧于2010年又入选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”,成为全球共同保护的文化符号;而越剧虽在地方戏曲中影响力广泛,尚未获得同等级国际认证,文化部(现文化和旅游部)多次在文件中明确“京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”,将其定位为“国剧”,而越剧多被称作“第二大剧种”或“南方戏曲代表”,文化象征意义略逊一筹。

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:京剧获专项扶持更多

在政策层面,国家对京剧的支持更具系统性,2015年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》,明确提出“加大对京剧等代表性剧种的保护力度”;2022年,文化和旅游部启动“京剧艺术传承发展工程”,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剧目创作、人才培养和院团建设,反观越剧,虽在浙江、上海等地有地方性扶持政策(如浙江“越剧艺术传承计划”),但国家级层面尚未出台类似京剧的专项工程,资金投入多依赖地方财政与院团自筹,以国家级院团为例,国家京剧院作为“国家队”,年均经费投入超亿元,而浙江越剧团、上海越剧院等国家级院团的经费规模约为其1/2至2/3。

传播推广与公众认知:京剧覆盖面更广

国家在推广京剧时更注重“全国性传播”,央视春晚常设京剧节目(如2023年《华灯璀璨映梨园》),国庆晚会等重要国事活动中京剧演出几乎成为“标配”;教育部自2008年起推进“京剧进中小学课堂”,将《贵妃醉酒》《铡美案》等剧目纳入音乐教材,覆盖全国数万所学校,越剧虽在长三角地区普及度高,但全国性推广较少,仅在江浙沪等地开展“越剧进校园”活动,公众认知度呈现“南高北低”特点,据中国艺术研究院调研,2022年全国京剧观众达1.2亿,越剧观众约6800万,差距显著。

越剧与京剧国家重视谁

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:京剧学历教育更完善

京剧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形成“中专-本科-硕士-博士”完整链条,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唯一国家级戏曲高校,设京剧表演、京剧器乐等本科专业,并招收京剧研究方向硕士、博士;上海戏剧学院、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等20余所院校也开设京剧专业,每年培养专业人才超千人,越剧教育则以地方院校为主,如上海戏剧学院、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设越剧专业,但仅培养专科或本科生,且招生规模有限,全国年培养量不足300人,高层次人才(如博士)培养尚属空白。

院团建设与演出市场:国家级院团资源倾斜更明显

国家级院团是戏曲传承的核心载体,国家在京剧院团建设上资源倾斜明显,除国家京剧院外,还扶持北京京剧院、上海京剧院等10余个重点院团,这些院团年均承担国家级演出任务超200场,并频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(如出访欧美、东南亚),越剧国家级院团仅有浙江越剧团、上海越剧院、福建越剧团3家,年均国家级演出场次不足50场,国际交流多以“民间文化年”形式开展,频次和规模远低于京剧。

京剧受国家重视程度整体高于越剧

综合非遗地位、政策支持、传播广度、教育体系及院团建设等维度,京剧因“国剧”的文化象征意义、全国性影响力及完整的传承体系,在国家层面受到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越剧,越剧作为地方戏曲的代表,在长三角地区文化生态中占据重要地位,但受限于地域性和全国性传播不足,其国家层面的资源投入与政策支持仍与京剧存在差距,二者均为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提供了重要范式,国家对地方戏曲的保护力度也在逐年加强,未来或形成“国剧引领、地方剧种协同发展”的新格局。

越剧与京剧国家重视谁

相关问答FAQs

Q1:为什么京剧被称为“国剧”,而越剧没有?
A:京剧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,融合徽剧、汉剧、昆曲等多剧种特点,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逐渐成为全国性剧种,其表演体系(唱、念、做、打)成熟,题材涵盖历史、政治、民间传说等,被公认为“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”,新中国成立后,京剧被官方定位为“国剧”,象征民族文化的代表性;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,20世纪初在上海发展壮大,以才子佳人戏见长,地域特色鲜明,虽在南方影响力广泛,但未形成全国性文化符号,故未获“国剧”称号。

Q2:越剧在地方戏曲保护中有哪些特色?
A:越剧的地方保护特色体现在“活态传承”与“市场驱动”结合,浙江设立“越剧艺术传承中心”,通过“名家收徒”“青年演员培养计划”保护传统剧目(如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《西厢记》);越剧擅长创新,近年来推出《新龙门客栈》《敦煌女儿》等现代戏,吸引年轻观众,长三角地区形成“越剧产业带”,以上海、杭州为核心,带动旅游、文创等产业,实现“以戏养戏”,这种“传统+市场”的模式为地方戏曲保护提供了新路径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