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光影戏剧网

小儿京剧钓金龟大决赛,小演员如何诠释经典?

一场聚焦少儿京剧艺术传承的“国粹小传人”展演大决赛在市文化中心大剧院落幕,传统老旦剧目《钓金龟》作为压轴戏码,凭借其经典的故事内核与儿童演员的精彩演绎,成为全场焦点,这场赛事由市文旅局、教育局联合主办,旨在通过“以赛促学、以演促传”的方式,推动京剧艺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,而《钓金龟》的入选,既因其在京剧老旦行当中的代表性,也因其传递的孝道、善良主题,对儿童成长具有积极引导意义。

小儿京剧钓金龟大决赛

《钓金龟》作为京剧老旦经典剧目,取材于民间故事,讲述贫苦老妇康氏(张义之母)与儿子张义相依为命,张义每日钓鱼为生,一日钓得金龟,预示好运将至后,张义中得武状元,母子终得团聚的情节,全剧以老旦为主角,唱腔苍劲质朴,身段贴近生活却又蕴含程式之美,如“叫张义我的儿听娘教诲”等核心唱段,通过【二黄慢板】【原板】的板式变化,将康氏的贫苦、慈爱与期盼展现得淋漓尽致,对于儿童演员而言,演绎《钓金龟》既是挑战,也是成长——既要掌握老旦“衰而不败、苦中见暖”的表演特质,又要理解角色“贫贱不移、母爱至深”的情感内核,这对他们的戏曲功底与共情能力均是双重考验。

决赛现场,12名入围小选手轮番登场,将康氏的形象刻画得各有千秋,来自实验小学的10岁选手李沐阳,一袭青布素衣、手持竹竿的扮相一亮相便引得台下掌声雷动,她的唱腔初显老韵,“叫张义我的儿听娘教诲”一句,以稚嫩却沉稳的嗓音唱出“娘好比漏屋遭风雨,好比那孤雁失了群”的悲怆,吐字清晰,板眼精准,尤其“失了群”三字,通过鼻腔共鸣的“脑后音”技巧,虽不及专业演员的浑厚,却透着一股认真钻研的韧劲,而来自市戏曲小学的9岁选手王梓涵,则在“张义钓鱼”的身段表演中展现出超越年龄的灵气:她模仿老年人拄杖前行的姿态,颤巍巍的步伐与眼神的左顾右盼,将“寻儿”“盼儿”的焦急与慈爱融入每一个动作,尤其是“金龟上钩”时的惊喜表情,从眉头微蹙到双眼放光,层次分明,让台下观众仿佛看到了真实的康氏站在眼前。

为更直观呈现选手表现,现将决赛中《钓金龟》剧目选手亮点整理如下:

选手姓名 年龄 所属单位 表演亮点 评委点评摘要
李沐阳 10岁 实验小学 唱腔苍劲,脑后音运用初具规模,情感表达真挚,“失了群”一句感染力强 “老旦唱腔难得的‘脆亮’,童声与老旦行当的结合有新意,若能加强气息控制会更完美。”
王梓涵 9岁 市戏曲小学 身段模仿自然,眼神戏丰富,“钓鱼”“寻子”动作细节到位,台风稳健 “将老年人的‘颤’与‘稳’结合得恰到好处,细节处理超出年龄,是老旦行当的好苗子。”
陈思涵 11岁 艺术培训中心 唱做结合流畅,“叫张义”唱段节奏把控精准,与“虚拟张义”的对手戏互动自然 “对角色情感的把握细腻,‘贫苦中见希望’的演绎让观众共情,展现了扎实的戏曲功底。”

评委组由国家京剧院老旦名家、省戏曲研究所专家及资深戏曲教育家组成,赛后点评中,国家京剧院老旦演员李长春老师表示:“《钓金龟》是老旦的‘开蒙戏’,孩子们能唱到这个程度,背后是无数遍的吊嗓子、练身段,他们或许还不完全懂‘擞音’的技巧,但那份对京剧的热爱与坚持,比技巧更珍贵。”市戏曲研究所王所长则强调:“少儿京剧传承不是‘复刻’成人表演,而是要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,用儿童的视角诠释角色,让京剧更贴近年轻观众,这才是‘活态传承’的意义。”

小儿京剧钓金龟大决赛

这场《钓金龟》大决赛,不仅是一场技艺的比拼,更是一次文化的播种,近年来,随着“京剧进校园”活动的深入,越来越多孩子通过戏曲社团、兴趣班接触京剧,《钓金龟》等经典剧目因故事简单、主题鲜明,成为儿童京剧教育的首选,参赛选手家长张女士说:“孩子学了三年京剧,不仅学会了唱腔,更学会了坚持和专注,这次站在决赛舞台上的自信,是任何书本都教不来的。”而现场观众中,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赛,8岁的观众林晓雨看完表演后说:“康氏妈妈好辛苦,但她的声音好好听,我也想学京剧!”

当稚嫩的童声与苍劲的老腔相遇,当传统戏服与天真的脸庞重叠,我们看到的是京剧艺术生生不息的希望,这场《钓金龟》大决赛,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,更让更多人看到了京剧传承的“后备力量”,正如一位评委所说:“京剧的未来,不在舞台上,而在这些拿起竹竿、穿上戏服的孩子手中。”

FAQs

问题1:儿童学习京剧《钓金龟》时,老旦唱腔的“脑后音”和“擞音”很难掌握,该如何练习?
解答:“脑后音”是老旦唱腔的核心技巧,需通过气息下沉,用横膈膜支撑发声,感觉声音从后脑勺“送出”,儿童练习时可先从“啊”“哦”等单音节开始,结合“闻花香”式的吸气法体会气息下沉,再逐步过渡到唱段,建议每天练习10-15分钟,避免用嗓过度。“擞音”则需在气息稳定的基础上,通过喉部轻微颤动实现,可先模仿老师示范,用“咿”字做慢速颤音练习,找到“颤而不晃、稳中有弹”的感觉,待熟练后再融入唱腔。

小儿京剧钓金龟大决赛

问题2:本次大赛中,不少选手将现代元素融入《钓金龟》表演,比如改良戏服、背景音乐,这种创新是否合适?
解答:传统剧目的创新需在“守正”基础上进行。《钓金龟》的核心唱腔、身段、剧情不能随意改动,但可在细节处优化:如儿童戏服可选用更轻便透气的面料,减少表演负担;背景音乐可在传统锣鼓点中加入适度的环境音(如水流声、风声),增强场景代入感,但需保留京剧“西皮二黄”的旋律主线,创新的目的不是“颠覆传统”,而是让儿童演员表演更自如,也让年轻观众更容易接受,关键是要平衡“传统韵味”与“时代审美”,避免过度娱乐化消解京剧的艺术内核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